一、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是一个入门,但它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效果。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作文教学中,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
朱熹云:“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也是说要摸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并挖掘其闪光点去赞赏和评价,才能激发其兴趣。
二、创设写作环境,激发写作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小学习作课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时习作课教学中,千方百计出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要“事必躬亲”,把主要精力放在丰富学生生活,指导观察生活方面,在文外下功夫,拓展写作内容,每次作文之前,必须有生活实践。于是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动机就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二关键。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启写作的情感阀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切的生活体验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只有有心的将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情景化,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习作情景中,才能使写,成为了一种需求----学生要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形象的魅力;使写,富有了情趣----学生沉浸在自我愉悦的情感世界里;使写,呈现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心境。
例如“妇女节”,我举办了体验活动,如倒背书包,放在胸前,无论什么情况下不能放下书包或者改变书包方向,体验母亲怀孕的艰辛;放学后去菜市场买菜给母亲做饭;打扫屋子、洗衣服、做家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体会深刻了,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也懂事了很多。
因此我们习作指导的重点,应是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各方面的知识。为发掘习作素材,应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以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为基点,确立习作话题,发掘习作的个性源泉,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有情想诉。
2.给予学生独立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观察,独立表达的能力。
敢于放开手脚,让学生在活动中当小记者、小作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采访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习作材料库。
例如《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这篇征文,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带领学生,红领巾采访团的形式,参观采访了陕机集团。请集团的领导详细介绍了集团的历史、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过程,并参观了他们的车间和荣誉室,给学生创设了深刻的生活体验,一个良好的调查观察环境。并给于时间,在一周内利用课余时间下到社区、家属院,独立了解工人三十年来的生活变化。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看到了工人熟练操控数控车床的情景,耳闻目睹了集团飞速发展的光荣历史,了解到祖国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学生都很快就写出了较为成功的参观记,这次活动受到了西安电台的注意,还邀请学生做了专题报道,受到了区教育局、区**的极大重视,在相关网站上都有信息刊登,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没有这次调查参观,学生何来写作动机呢?没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学生和来调查成果?
很多事情,只有学生亲眼看到了,亲身体验了,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有真情实感,才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与其反复的说教,激发兴趣,不如创设环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让他们主动的拿起笔。
三、整合写作动机、写作兴趣,教给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冲动,并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经常看到,学生对于一件事的看法,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落实在书面,就寥寥几句。朱自清先生就说过:口头的表达,并不能成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化难为易的途径,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会积累素材、掌握一般习作的方法,学会欣赏,从而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把个人的内心体验自发的变成一篇能打动他人,感染读者的文章。
1.指导观察方法,教给观察技能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可见指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是切实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 1) 按照学生的层次,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在观察时,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引导儿童的观察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的重点。另外强调观察要有一定顺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或“远-近”“近-远”“上—下”“表—里”,逐渐养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的观察事物,才能对所要表述的事物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观察时也要注重利用多种感官,运用比较的方法,注重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在观察中,要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做到观其形,辨其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丰富的信息,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相似事物之间的异同,学会通过比较、思考才能发现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2.注重写作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写作技巧的指导。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小学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二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必须“六要素”齐全,写说明文必须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
例:在要求学生完整、通顺、具体、生动地“记一件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第一步教给学生“基本规则”,要求学生审清题意后,明确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它必须“六要素”齐全。要求学生想想,自己写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有那些人参与?经过怎样?结果又这样?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就能完整地说出这件事的六要素。第二步教给学生用“分解事物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件事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如:写“种树”这件事,可把它分成挖洞穴,放苗,填土,提苗和浇水等几步,使之通顺、有条理。第三步教给学生用“步步联想法”把种树过程中的环境,种树的每一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碰到的困难和怎么克服困难等有关细节加以细致描绘,达到写具体的要求。第四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和精彩优美的词、句,给文章中的语言加以修饰,达到生动的目的。这样指导,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叙事文,都觉得先依据文章的基本规则,再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来写作文,易写并写得好。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养成情感和表达方式的知识积累。
话题作文——“动机与效果” 内容: 一、了解“动机与效果”的哲学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动机与效果]反映人们实践活动中主观愿望与客观后果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动机属于主观范畴,指支配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活动的直接动因。效果属于客观范畴,反映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后果。 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上,哲学史上曾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是动机论。即片面强调动机的作用,否认或忽视效果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汉代的董仲舒、19世纪德国的康德等人。另一种是效果论。即片面强调效果的作用,否认或忽视动机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清代的颜元、17世纪英国的边沁、密尔等人。第三种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主张人的活动是一个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过程,但其辩证的认识由于缺乏实践的基础,往往陷入唯心论,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动机论与效果论的片面性,继承了唯心主义动机与效果统一论的合理内核,科学地阐述了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没有无动机的活动。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其活动本身就内含着对某种效果、目的的期望和追求。只要是正常的人,其行为就要受动机的支配。同时,效果则是动机的行动体现,任何效果都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达到的。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实现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动机的好坏及其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客观的回答。一般情况下,动机与效果是一致的,好的动机得到好的效果,坏的动机得到坏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好的动机产生坏的结果或坏的动机产生好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事与愿违”。因此,判断和做任何事都要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二者统一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不能单凭动机不问效果,也不能只问效果不看动机,而应在确定良好动机的前提下,力争使效果与动机相符合。当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要敢于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修正与客观不符的动机和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作法,真正做到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二、写作指导: 写作时应紧紧围绕“动机与效果”这组关系展开,可以引用寓言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谈两者之间的联系,谈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统一;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当碰到好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时,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要有正确的思想倾向,如果是动机不良,不会取得什么好结果。 三、提炼论点: ①好的动机得到好的效果,坏的动机得到坏的效果。 ②好的动机产生坏的结果或坏的动机产生好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事与愿违”。 ③判断和做任何事都要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二者统一起来。 ④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力争使效果与动机相符合。 ⑤当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要敢于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修正与客观不符的动机和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作法,真正做到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四、相关论据(注意成语和熟语): ①一则漫画:抓老鼠——为了除掉棚顶上的一只老鼠,有人拿着一根长杆子在天花板上乱戳一气,力气花了不少,汗也流了不少,而最终结果只是把棚顶戳了一个又一个洞,老鼠还是没有抓住。 ②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效果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两者的关系无非有四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好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不好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 我们做事总有一个动机在推动,希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自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动机”与“效果”有时是不成正比关系的,有时候好的动机未必就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心办坏事。因此一个良好的出发点不是全部,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用简捷的方法达到优质高效的结果才是关键。“动机”应该通过“效果”来说话。 ★相关名言警句: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好心办坏事 ●“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关历史事件及其论述(注意历史事件): 因修万里长城而留下千古骂名的秦始皇,当初何尝不是怀着御敌于国门之外以保家卫国的良好愿望而设计施工的。然而,当那万里长城修得差不多时,秦王朝的寿数也就差不多了。便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相信亿万淳朴的中国人民都是怀着耿耿衷心和虔诚信念参与的。大家都希望中国河清海晏,实行完全彻底的马列主义。除了别有用心的反动派,决没有人想到过要把中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但是,当运动发展到近乎疯狂,繁衍出 “大串连”、“大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