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高三的书堆里日复一日的埋头学习时,为做不完的模拟考试卷苦恼不已时,为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紧张不安时,你的老师都会告诉你,熬过去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大学是自由的殿堂,坚持就是胜利!
现在想来,那些老师的话语,那些过来人的安慰,其实是最大的谎言,而可笑的是我们不仅相信了这个谎言,还实践了这个谎言。
过来人都告诉我们,大学可好玩了,每天就上几节课,可以逃课,可以睡懒觉,考试也很简单,很自由,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看书,再也没有做不完的考试题,该多潇洒多潇洒!
于是我们都憧憬着上大学的自由,上了大学后,学校的图书馆没去过;学习的书本也就草草翻过;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的做做;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无聊的度过;下课后讨论的不再是学习,而是游戏如何升级,哪本小说好看,哪家的饭菜好吃,或者哪个班的美女帅哥多,从此学业不再是正事,吃喝玩乐才是正事,就像过来人所说的该多潇洒多潇洒,该多自由多自由。
或者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美其名曰是为了锻炼自己,那时候的自己恨不得早日脱离校园,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赚钱了;到了该实习的时候迫不及待的报名,不管是什么公司干什么的,对日后事业是否有帮助,一概不考虑,说去就去了!然后呢……一塌糊涂!
一直以来,我都说自己没做什么后悔的事情,哪怕没有用心读书,没有考个好大学,没有报个好专业我都不觉后悔,但如今却遗憾大学时候的荒废。那时候是班上的班干部,自然没太多的机会旷课,但上课时候玩游戏的时间不少;虽然没有欠作业,但也没有多做一个题;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借来的时候什么样还回去还是什么样,倒是从小卖铺借来的小说不分昼夜的看,一本接着一本;周末约上三五同学四处闲逛,或到高中同学学校各种串门子;甚至想着周末去**发**,最终抹不开面子而放弃。就这样,荒废的度过了大学生涯!
可是,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突出的专业知识,没有一技之长,甚至连自己要做什么会做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也找不到自己的爱好,所有选择都是被迫而已。所以,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看不出原因,但也一定是存在的。
可惜那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大学是吸收知识最密集的四年;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在毕业后有的是时间赚钱,却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没有人告诉我们,那些看似锻炼人的**,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剥夺你的斗志。而我们却在最好的四年里面荒废了自己,耽误了学习,也丧失了很多的可能性!
如果还能回到过去,我很想对那时候年轻的自己说: 不要在虚度光阴,把握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并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爱好,去发展,去准备,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要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浪费自己的青春,这是不值得的,时间一去不复返,你荒废了便是荒废了!好好珍惜这四年,这四年你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读书、拿证、交朋友、做每一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未来才不会遗憾自己的青春,遗憾大学四年!
是的,如题目那样,我打算从广州这个一线城市回山西运城四线城市了。
到底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去小城市,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七个月,失眠了很多天,查询了无数资料,看了知乎无数人的回答,结果就是,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就是看你想要怎样的生活罢了。
不想离开广州的原因很多,大学4年在广州,毕业4年工作在广州,算起来都有8年了,感情很深,积累的人脉资源都在这里,工资高,升职快,空间大,年轻人多,氛围好,好吃的多,未来前景好。
想离开的原因也很多,房价贵,加班多,压力大,工作不稳定,物价高,孤独,没有归属感,各种东西都很内卷,未来供房养娃压力大。
上面这些原因其实几乎都人尽皆知,但是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估计都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除了富二代,能力超强的人以外,到底要不要留在大城市,都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大城市的发达都是卷出来的
“我将来一定要去大城市工作定居!”
这是2008年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的话,因为小学刚毕业,深圳有亲戚在,我有幸第一次去一线城市旅游,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摩天大厦,第一次去游乐园,大城市给了我无数的第一次。
于是2014年,我直接选择去了广州一所二本A读大学,想着可以在广州读书,毕业扎根落户,但是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给我来了重重一击。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教育公司做社群运营,明面上看着是朝10晚7,实际上潜规则真的多如牛毛,我只举个例出来:
1、说好的弹性时间,其实就是下班很晚,弹到你完全不知道几点才是真正的下班时间。
2、上班第一天就是21:30下班,当时我还兴致勃勃的写了篇文章,总结了自己第一天工作,但是下班到家,基本上就只剩洗澡睡觉了。不过这还没完
3、时间久了以后,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我是22:30分下班的,第二天被主管嫌弃走的太早了,还可以更晚一些走会比较好,当时我立马就来气了,还能晚到几点?回去不洗澡直接就睡是吗?
4、入职4个月后,我带了个实习生,实习生第一天晚上也是21:30分走的,第二天主管悄悄跟我说,那个实习生走的太早啦,第二天可以再稍微晚一些,我真的不理解,连实习生都要和我们一样必须十点半下班吗?于是过了一周,这个实习生就受不了就离职了。
5、我记得很清楚,2018年6月初入职,和我同时入职的一共有18个人,半年后我一直掉发,失眠,周末都得碎片化工作,最后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裸辞,当我辞职的时候,当时一起入职的18人,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可见流动性有多大)
上面的话语可能会带一些吐槽的意思,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在里面,我也并不是想抱怨和吓大家,因为大城市的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想要扎根大城市的,要做好心理准备了。
有人说,这公司不行,换一家不就行了?
这个行业不行,换个行业不就行了?
还真不是这样,在一家公司适应不了的,不一定在下一家就不会出现
从2018年6月到2022年4月,我一共经历了5家公司,横跨教育——游戏——广告三个行业,统统都很卷,或者说,是因为这个城市太卷了(可能有点片面,但是基本上已经代表了很多很多公司了)
还有人说,去大厂啊,去那些福利待遇都好的大厂,那会好很多!稳定很多,看某讯,某为那些人,收入多好。
但是问题又来了,薪资是上去了,命不要了吗?
光2021年底到2022年初,先有某讯的实习生怒怼上司事件,再有某li某li、某条的猝死事件。
(不说那么多了,咱连大厂这座围城都进不去)
我并不是逃回去的
前几年,著名大号新世相发起了“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引起了一大批反响,估计是那个时候,第一批人离开了北上广。
于是,只要是从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回老家的,都会被贴上逃回去的标签,甚至这件事很是丢人,自己没本事呗,适应不了呗,就回去了。
但是,还有一个著名大号一条就另辟蹊径,在他的公众号上经常发一些,从一线城市回小城市的人,是如何如何建造别墅,修建园林,远离闹市,悠闲享受生活的。
而回望我自己的4年职业生涯,虽然换工作,换行业频繁了一些,但是我更换的原因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工作挣的钱都交给医院了,或者行业政策导致换的工作和行业:
第一家公司 ,刚入职第二个月,就把业绩破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虽然是团队协作不能说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吧,但是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有一说一, 在第二家公司是遭遇到了滑铁卢的 ,因为准备跨行了,所以换岗三次都做不好,最后无奈被辞退,但是我并没有灰心,带着4个月做出的30w粉丝的案例,找到了第三家公司
第三家公司 ,人力两周面试了24个人,只要3个,我综合印象排名第二,最后三个月后考核转正,10万粉丝是考核线,3个留1个,我就是最后那个被留下来的,然后接着从零开始做账号,成为部门第一个从零开始破百万粉丝的IP。
我本以为第三家公司已经是人生巅峰了,没想到第四家公司更疯狂。
第四家 ,是从第三家辞职以后无缝衔接的,游戏跨行教育的一年,岗前培训20人,最后只留下3个人,我的成绩刚好排第3,这跨行跨的心惊胆战。
入职3个月,薪资破万,入职10个月,竞聘成功升职,入职一年半,被采访两次登上公司公众号,成为“明星教师”。
第五家公司 ,也就是现在这家,双减被裁员,从教育又跨行广告,5人入职,试岗期淘汰1人,试用期淘汰2人,最后只留2人,我刚好排第二。
但是在转正前10天,我提了离职。
回首自己毕业以来的5家公司,虽然换的频繁,但是除了第二家公司以外,其他家公司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本来在第五家可以顺利转正,但是我已经思考出了不留在大城市的选择,所以提出了离职。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我是个工作狂,在五家公司之间切换的时候,有三次都是裸辞,但是我都在5天内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不是在面试,就是去面试的路上,没有给自己留过任何“假期”。
所以综上所述,我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所以才“逃”回去的,而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想要的是生活
有人说“我在体制内过着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其实,非体制内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之前我一直奉这句话为真理,认为体制内是围城,进去了就能一眼望到头,没啥意思。
但是后来我才明白,除了自由工作者和部分理想工作,不如意的工作几乎十之八九,举个例子:
在第一家公司,每天做的都是建群,发消息,开课,下课,私聊转化,一周为一个循环
第二家公司,每天做的是选题,写脚本,拍摄,发布,运营,也是一周为一个循环
直到第五家公司,每天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停的写文章,一天为一个单位,这是最痛苦的了,尤其是一个项目写到黔驴技穷的时候,还要继续写。
后来我发现,能不能一眼望得到头,根本不是工作的那8个小时决定的,而是工作以外的8个小时决定的!
我认识一个体制内的女生,工作照常,利用工作之余全国到处游玩;还有的朋友工作只是到点就下班,然后每天,每周都会举办很多活动,认识不同的朋友,还有的人,下班以后遛狗,跑步,做饭,做副业等等,他们的生活都是下班以后才开始的。
能不能一眼望得到头,也是下班后你怎样分配你剩余的时间决定的!
而回想我4年的大城市生活,上班占据了不止8个小时的时间,每家公司在公司的时间都达到了10——12个小时(算上通勤那就更可怕了),留给自己生活的时间,如果你11点半睡觉,那就只有两个小时了。
那能做的就是只有洗澡睡觉,刷会短视频了,除非你是个超级工作狂,就是喜欢24小时都围绕着工作来,就像《完美伴侣》中高圆圆饰演的陈珊,和王耀庆饰演的林庆昆一样,其他人估计多少都会受不了的。
最近真的和很多朋友聊过天,有一位在大厂的朋友说,因为压力太大加上裁员,公司变相逼人走,她已经抑郁到要靠药物才能维持生活了,最后离职以后,休息了两三个月才缓过来。
为啥我这么喜欢看书呢?
这也是和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有关的,因为每天读书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每天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读什么书,读多久,都是自己决定的,这就是我“生活”的一种方式。
工作的时候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只有读书的时候我才会觉得世界都慢了下来,每当我感慨一周时间过得超级快的时候,那估计就是这周全都忙了工作了,没顾得上生活。
工作的内容只有一种,生活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我想要的,是生活的多样性,而不是工作占据了时间,身体,健康的单一性。
先生存,后生活
在2021年早期,我听过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当当创始人李国庆说过这么一段话:毕业以后到底留大城市呢,还是小城市?我是这样理解的,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先去大城市闯荡3-5年,再回去小城市,这样会比较合理。
也是这句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要回家的种子。
有人会说,回家?说的倒轻松,工作就是第一大难题!
大城市有程序员、技术员,小城市没有
大城市有产品经理,小城市没有
大城市有各式各样没听过的工作,小城市都没有
那回去干啥?
工作都没解决,更别说其他医疗、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问题。
但是,大城市扎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前有六个人的钱包供一套房,后有裁员断供房贷六个月上了征信,房子被法拍。
还有大城市的养娃,教育等各种开支,这笔账真的不好细算。
为啥现在不敢生了?
因为以前生娃生的是劳动力,多生一个家庭里就多一个干活的,现在生娃是消耗力,多生一个就多一个消费的,俗称“四脚吞金兽”
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大城市无法扎根生存和小城市无法找到合适工作之间徘徊。
等到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能回家。
我之前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一直在想俞敏洪和李国庆的话,先去大城市几年,再回去小城市。
去的那几年,就单单只是去工作,体验一下生活吗?就是增长一些阅历,不遗憾此生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至少我理解的并不是这样。
来到大城市,最主要的是,是要学习赚钱的方法和积累人脉,然后回去小城市以后,用积累的人脉一起合作,然后用赚钱的方法实现共赢。
像是大城市很多赚钱的玩法,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已经很饱和没得玩了,但是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照样玩的起来。
“下沉”,这个词是最近很多企业都在说的一句话,具体什么意思呢?
1、喜茶下沉,把门店开去了四五线城市,平均单价下降了4-5元
2、海底捞下沉,把门店开去了四五线城市,单价照样下降
3、拼多多下沉,利用砍一刀的小便宜的心理和廉价的价格,在电商行业中找到了突破口,使得京东,唯品会等一众电商纷纷下沉
4、快手下沉,接地气的视频内容赢得了小城市人民的喜爱
三农直播,西瓜视频,微头条,直播带货等等,这些副业全都是下沉的具体表现。
别想着小城市的人就一定很穷,收入一定很低,你把大城市学到的东西用到小城市上面,不管在哪里,你都能生存下去。
小城市也可以很精彩
回小城市,其实没那么“丢人”
大小城市的差距,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差距。
在信息差距方面,之前互联网发展初期,任何新奇的东西出来,都会首先在大城市落脚试验,成功了以后才会扩散到小城市,甚至有些东西都不会下沉下去,这就导致大小城市的人在信息认知上有很大差距。
在基础设施方面,这就不用多说了,小城市比不上的医疗、教育、绿化、健康、养老等各种基础设施,这是小城市远远不能及的。
但是,小城市真的没有那么差~
自从有了回小城市的念头以后,我就时刻在关注着小城市的各种新闻,从民生到教育,从医疗到健康,因为不能常回去,所以只能通过新闻来看。
我发现小城市也一直在发展进步,而且很多基础设施做的甚至比大城市还要好,这是令我意想不到的。
至于信息差的问题,还是俞敏洪的那句话,去大城市3-5年,学的是获取信息的方法,有了方法以后再回去小城市,信息从哪里出来你都知道,就算不是一手消息,在压力相对较小的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又有人说啦,在大城市3-5年,习惯了大城市的节奏,回去以后不管是工资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落差怎么办?
的确,俗话说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从大城市的快节奏到回去的慢节奏,的确不太容易适应。
我只能说,这就看社会给你的鞭策有多大了。
如果大城市的各种规则你都能适应,甚至买房扎根,那没得说,但是大城市的社会如果让你生活不好,工作也不好,钱也不多,那估计你呆不到3-5年就回去了。
只能在积累好大城市的人脉和资源以后,做好足够多的心理和生理的功课,来面对将来小城市的生活,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到时候才不会太失望。
还有人说啦,我在大城市积累的人脉,到了小城市全都没了咋弄?认识的朋友都在大城市,回去以后没人陪我聊了咋搞?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大城市有的,回去没了怎么办?
没有,那就去创造,也总有一些和你一样从大城市回去的人,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他们。
当然,你也可以去入乡随俗,重新找一些新的朋友和玩伴。
能看到这里的人,真的是我的铁粉了,因为你已经看了5000字了,我也写的有点累。
关于到底留在大小城市的问题,被当成辩论会打了无数遍,我觉得凡是能被选上辩论会的题目,基本上都没有正确答案,纯靠个人的感觉。
本篇文章也仅代表大明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感悟,不代表绝大多数人,也绝对没有对大小城市的人有任何不好的看法,仅供参考,共勉!
一、普通本科4年毕业,为什么医学类专业要5年?
比如基础医学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中的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儿科学等专业,口腔医学类中的口腔医学专业,中医学类中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这些都是要读5年才能拿到本科文凭。
医学类多读一年自有它的理由。
第一,医者仁心也,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救死扶伤容不得失误,必须高技术、高难度、高要求,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这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所以要求学医者多学一年。
第二,医学生必须有一年左右的实习,一般情况是4年在校内学习书本知识,1年去医院各科轮转实习。离开实习是当不成医生的。
第三,是与国际接轨,国外医科大学都是5年制,我们也不例外。
二、为什么一些非医科专业也有5年的呢?
这是一些特殊专业,比如建筑学、城市规划、车辆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如雕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也是读5年。
就拿建筑类专业来说吧。
建筑类专业中的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是5年制。
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也凝聚着建筑人的智慧。他们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民居、温婉秀丽的园林、雍容华丽的宫殿、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
建筑学类5年学制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内容特多,一个是与国际接轨。
建筑学专业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包含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基本知识。同时,建筑学专业还要求学子具备良好的形体和空间感受能力、绘图表达能力。因此,学习这个专业,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
还有与国际接轨的原因。五年建筑学本科学位是国际通用设置,符合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约定,完成五年的专业教育才能取得国际互认,为未来成为职业建筑师打下基础。
建筑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授予工学学士,但部分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授予权。只有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并在评估合格有效期内的高校才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其他高校只能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受国际认可,在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建筑师执业资格或参加国外建筑师注册等方面,享有与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而获得工学学位的毕业生,无法用国内的工学学位获得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国的注册建筑师考试资格。
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获得建筑学学士,在毕业3年后就可以报考一级注册建筑师,而获得工学学士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则需毕业5年才可以报考一级注册建筑师。
其他5年制专业也都是类似的原因。
学校和专业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难住了无数学生和家长,想要做到二者兼容也非常困难,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和家长只能忍痛割爱,在学校与专业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可是很多时候就算学生和家长深思熟虑之后,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然而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感到后悔,在工作几年之后,有的人重新选择考研,甚至有的选择了重新高考。
湖北晋州一位小伙李某今年26岁,从重庆大学毕业4年之后选择重新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录取,而这个事情也在网上引起热议。在本科毕业之后又重新去读专科,也是让不少的网友感到非常的诧异,毕竟重庆大学也是一个知名的高校,在外面也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从专科学校毕业并不是很好就业。
李某在毕业之后,在重庆某大型卖场从事活动策划工作,而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李某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觉得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匹配度不高,而这样的工作好像能看到我20年以后的样子,李某的爷爷曾经做过村医,而且就毕业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家人的建议之下,李某下定决心学医,然后就辞掉自己的工作,回到锦州备战高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考上了父亲曾经读过的学校。
有不少网友也为李某点赞,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而李某也表示自己没想过以后会怎么样,只想着上个好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不少网友透露出羡慕的眼光,其实很多人也想做出这样的抉择,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一直没有成功,所以不少网友很佩服李某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非常的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一天的时间要学习多门课程,还要及时的消化。孩子之所以这样的努力,也是为了将来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未来更加有出息。孩子上了品牌的大学,在毕业之后那么就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也会觉得有面子。如果孩子上的是一般大学,那么毕业之后可能也会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
一位孩子大学4年花费了15万元,现月薪3000元钱,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学校根本就不值得去。孩子在上大学的时候花了这么多钱,但是学成之后却只能找月薪3000元的工作,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家长也会觉得自己辛苦交的学费打了水漂。孩子在上大学的时候,即使家长条件再差也会送孩子去读书,希望孩子拥有着广阔的人脉。
家庭条件一般,父母脸朝土地背朝天,常年和土地打交道,也缺乏了职场的体验在孩子的就业规划与就业选择上,不会给孩子建设性的意见。家长看到孩子拿到了不理想的工资也会觉得失落,觉得自己投资失败。孩子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如果成绩不理想,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学上,宁愿他上营办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费用是很贵的,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也咬牙坚持。
家长觉得孩子毕业之后,就有能力挣钱,会有高工资高收入,这样自己付出的也会有收获。但是现实却会给家长狠狠的一耳光,孩子在毕业之后根本就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只能干着普通工作,有着微薄的收入,父母即使心里不平衡,但也没有办法。父母想着自己为孩子投资了这么多学费,还不如当初让他去学一门技术,这样他的收入也会高一些。
当然能!英国人对于教育的观念非常多元、开放,学校向所有年龄段的人敞开大门,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学校更是欢迎。PS:30岁左右的在职人士出现在课堂里是常事。
其实在西方国家,很多人都是在工作了多年之后才重回校园读硕读博的。在工作后发现自己的欠缺再加以弥补,或是在工作后发现自己喜欢的课题并带着问题意识从事研究,或是在工作后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用积蓄加以追求,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http://mepzx.com/zd/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