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我感受很深、触动很大。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拜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个可爱的故事,它能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澄明混沌的生活,能给予人勇气和力量,能让人们在痛苦、失落、低迷、抱怨、困惑、徘徊中振奋,重新找到自我。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讲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事,由于奶酪不经意的消失,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继而他们各自做出不同的反应:嗅嗅和匆匆立即采取行动,适应变化;唧唧刚开始不能适应变化,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加入了寻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维始终定格在原来的状态,至终仍不能接受这变化。故事的结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却不愿变化,拒绝变化,永远停留在奶酪C站……
本书实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四种人,第一种是能够及时嗅出变化气息的人,第二种是能够迅速开始行动的人,第三种是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的人,第四种是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或许还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两种,一种是接受变化的人,一种是不能接受变化的人,接受变化的人也只有在行动的支持下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而不能接受变化的人永远走到世界的最后。
就如书中说到的,当他们辛辛苦苦找到的奶酪突然有一天不见时,有一种人会在埋怨到底是谁偷了自己的奶酪,到底是谁那么坏呢?而有一种人却不会那样去计较,他们会离开那里,去找新的奶酪,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无法改变环境时,他们只能去改变自己,而那些埋怨的人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相信那些自己找到的奶酪永远属于自己,他们没有行动,一直在那里守着,他们相信那些失去的东西会回来的,可以看出他们是不愿改变的人。书中还谈到了一种人,他很想行动,但却在外因的影响下,一直没有行动,他们恐惧变化中的困难,恐惧变化后的结果,但是他们很想改变自己,终于有一天,他们突破了种种外因,逃出了自己阴影,有时他们在变化中徘徊,有时在变化中自嘲,但他们没有停止,因为他们在寻找变化中,也寻找到了一些奶酪的碎片,他们尝试到在艰苦的寻找中也有快乐,他们也尝试到晚行动总比没有行动好得多,因为他们在寻找变化的过程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那个以前恐惧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很成功,也许有时候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追求过程中的细节。
现今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竞争在不断加剧,我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www.lz13.cn)在各种变化中我们有时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与“失望”的无奈之中。我们是书中的谁?我们应该怎么办?
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时刻把“跑鞋”挂在脖子上,并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如果你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枕于安闲或者作片刻的停留,总耽误“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你就会迷失方向,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再去变动和追寻,结局终将是永远都找不到属于你的美好的“奶酪”。
新课程改革已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角色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新理念,构建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推进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设置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突出教师专业化特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奶酪可以比喻成你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正处在课程改革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工作中的问题,我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不够了,对新的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处理问题,反而责怪工作太难,学生太调皮,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一味的去强调客观原因,只是象“哼哼”那样不知学习进去,不去适应新的变化,那么工作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时间久了,习惯下来,你就再也没有**去学习,进取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更好地适应生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在环境与事物发生改变之前,做好准备,与其感时伤怀,不如从头再来,一切都来得及!我们要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不断地去适应变化、享受变化。
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对于“不打不成材”,“优秀的孩子是打出来的”,这些话大多是听过好多次了,很多人也被“打”成优秀的孩子。此种被家长们奉为真理的严厉教育,虽然是父母想给自己的孩子打造出的完美人生宫殿,但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残忍和冷漠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儿童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支持,不需要一味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打骂和惩罚,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自己改正错误,自己管住自己的行为,并且成为自己的主人。像《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中的那位单身女士,就因为小时候一次不小心尿床,父母将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给她施以压力和惩罚,让她失去了尊严,之后渐渐恶性循环,在父母的打骂声下,她再也脱离不了尿床这个行为了,这个行为伴随她之后的生活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可以解决的小事,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严重化,给孩子造成一生难以消除的创伤。
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要给予他们自由,不要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让他们自己去辨别是非,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对于严重性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错误。
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粗暴,残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是一种示范,但如果成年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批评与打骂,又怎么能培养出温和有爱的孩子呢?用斯宾塞的一句话来回答:教育之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假如从这一端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那么,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当你对你的孩子给予笑脸时,他也会抱之以快乐给你,相反,你对他暴躁,他也会对你暴躁,你的态度会对他造成巨大的影响。用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学会快乐的面对生活,用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就会相应的消极的面对生活,总之,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你的孩子,他会同样快乐积极向上。同时试着和你的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用心与他们交流,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快乐的教育孩子,才是教育的真谛。
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主要通过与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以及与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600字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轻松、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判断、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800字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读着日本佐滕学先生的作品《静悄悄的革命》,就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质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
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对待学生,要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起码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在大声呐喊?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无蹲下身来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看自己平时更多的是?引诱学生上当?,钓到?学生的答案?为目的,展开所谓的教学。一旦有了答案随即进入下一环节,也不管其他的学生懂不懂,或者说不管学生是真懂还是碰凑巧碰到了教师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经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进入下一环节,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说。
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问设计,当我们还在对着同行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不是吗?针对教材设计的精心提问,能引起多少学生的共鸣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学中的做法了。最起码也要注意一下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间的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了。启程吧,不管结果怎样。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悄悄的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1000字
很惭愧,在同事们都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读的快结束了,我今天才有空细读了前言部分。读了这部分,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当一个叫彻也的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小林走过去问原因,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在彻也看来学校里并不快乐,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小林老师从其他同学那儿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
当然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应该放心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应该得到关注,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幸福的教育,享受阳关与雨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多关注后进生,不要从人格上歧视他们,要学会在学习的旅途中等他们,多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这让我想到班上有个叫朱俊宇的孩子,记得刚开学的那段时间,班里连发现四起?**事件?,惹来了好几位来替孩子告状。经调查,发现事件的源头都在朱俊宇这孩子身上,这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去打自己的同学。知道事情真相之后,我就找这孩子谈了谈,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打同学,他很不在乎的说:?我越打架越觉得高兴。?他的回答让我心里很不解,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把打架当成了乐趣?
后来我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知道这个孩子在家里爷爷特别宠他,在家附近只要有人和孩子发生矛盾,爷爷都会鼓励孙子以武力解决。久而久之这孩子就变得越来越喜欢打架。而且据听说孩子在幼儿园还被老师劝过转学。后来在课堂上我发现这孩子也特别不会听课,有时我正上着课,他却突然打起身边的同学来。找他聊了几次,也没有太大的效果。
看孩子这样心里很生气,很想放弃不管他。但想到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不让老师喜欢,在小学时老师再不喜欢他,孩子是聪明的,这些不喜欢他是能感觉到的,那可想而知,他的中学、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人生路该会是怎样啊?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这孩子成了社会的罪人,推他去深渊的不也有我的一手吗?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有所改变,哪怕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于是我找到他的妈妈,和他的妈妈聊了一个下午,我首先将孩子的情况告诉了她,并表明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孩子的错误,想办法加以改正,希望她能配合我一起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他妈妈听了很感动,而且还告诉了我关于孩子许多方面的问题。说每次她因为孩子,出去都抬不起头来。并表示全力配合我去改正孩子的错误。
后来,在平时我经常找他帮我做一些小事,并对他表示感谢;课间,经常和他手拉手一起做游戏,努力和他交朋友;课堂上,我也总会找一些对他来说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对回答对的地方大加表扬。慢慢地,他会时不时的问我今天表现的好不好?愿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等等问题。此时我总会告诉他如果你能团结同学就更好了。慢慢地,我也发现这孩子和同学打架变得少了?当然这个孩子的缺点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喜欢写作业、不听课、爱抄别人作业、课堂上经常答非所问?也许我不能将这个孩子完全改变多少,但我希望在我这一站,能给孩子多少就给多少。希望孩子遇到我是幸福的开始,而不是罪恶的开头!在我扪心自问时,会让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的路不是很远很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1200字
怀着欣喜与好奇拿起《静悄悄的革命》,静心细读,《静悄悄的革命》讲述的乃是教室里的一系列变革,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掩面沉思,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理论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的批判所震动。书中说到的很多东西,和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多么相似甚至多么相同,深受震撼!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我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我所任教的班级,正好是一个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班级。这个现状一直令我十分担忧。但是,我们班在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上,却一直比其它班更好些。佐藤学先生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点点的曙光,在发言这件事上,也许并不是态度的问题和能力的问题。?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时光。?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让我回想到有时教学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们也是双眼明亮,跃跃交流的。看来,想要有?润泽?的声音和谐的课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让我回想到有时教学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们也是双眼明亮,跃跃交流的。看来,想要有?润泽?的声音和谐的课堂,作为教师,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啊!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1500字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看到了为人师者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赤诚之心,更看到了像佐藤学先生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育者、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它深深地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倾听的习惯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正确的倾听,师生之间难以达成共感共鸣。我们的不会倾听,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信服的专心倾听!所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学;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取他人所长来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用心相互倾听的学生,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教给方法,明确倾听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呢?学生比较模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倾听。
2、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满足感。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金耳朵呀!?、?这位同学不仅认真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说服了?、?你说得有道理?、?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采用同样活力的倾听策略,我们听完后再提出建议性的回馈。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听的习惯。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六):2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过多地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地争抢发言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似乎只有那样的课堂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却忘记了缺乏静思默想的发言往往是最肤浅的理解,最没有深度的表达。同时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立即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不够全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就得丰富起来?,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说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每节课后要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回想自己的课堂,有时会抱怨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发言不积极,又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甚至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明确问题的答案,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导致了原本会听的孩子也有些厌烦而失去认真听的耐性了。有时课堂上学生还会发出一些不经意地声音,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未必会去理会他们,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为此我常常感到苦恼,到底我该如何能让我的学生来认真地听我的课呢,来更好地掌握教给他们的知识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的这种苦恼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我该怎样来照顾到我学生的反应;我该怎样以学生的立场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来建立相互倾听的教室。文中说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感恩的心》读后感 初读唐晓龙的《感恩的心》一书,封面赫然一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发人深省。这个浮华的社会上,各种纷繁而又无限美好的诱惑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善变的目光,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少了关爱,淡薄了情谊。《感恩的心》这本装帧谈不上精美,词藻算不上华丽的书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翔实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默默中的延续,也引导着我们在翻阅本书的时候不断的思考、反省。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的确,当我们从偶然中来到这个鲜活的世界上,在我们刚睁开眼睛审视这个陌生的人世时,我们就已经让周围关心我们的父母、亲人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我们父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开始了无尽的担忧与期待。他们担心的是我们的健康,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坎坷与否;他们期待的是我们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我们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拿回优异的成绩单,以及我们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书中一句朴实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时间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苍白的理由和借口去敷衍父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爱护。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曾经有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例子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了我。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小女孩以她自己带着重病的亲人刻苦读书,她数年如一日的孝行感动了她的同学、校友,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普通市民,以及全国各地无数看到相关报道的人,在论坛的留言簿上留言的人将自己真实的感悟毫无保留的留在了网页上,传为佳话。这种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肯定不止一例,但是正是这种未经加工的生动实例唤醒了我们内心伸出那颗感恩的心,使我们扪心自问——面对父母无私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戴徳!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忘却父母生身之恩、养育之情!我们对父母付出了多少!我们对父母的关心又有多少!网上流传有这样饱含哲理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的意义。在大学时看***的记录片中,正是怀着感恩的心,一代伟人***在古稀之年饱含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放眼整个中国,也只有***才有资格说出这句让无数国人认同的话语。***以他朴实、务实的态度为我们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使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他让我们中国人赢得尊重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我们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他之所以得到这些是因为他在他的整个一生当中怀揣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始终感恩我们共同的祖国与人民。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古稀之年说出了那句感动亿万中国人民的话,他无愧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愧于伟人的称号。从***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他不是一个常怀感恩祖国之心的人他能为中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且得到我们全民族的敬仰和世界的尊重么?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感谢朋友无私的帮助,感谢同事的一臂之力,感谢上级的赏识和鼓励。的确,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在社会,个人的力量越发显得渺小,缺少了朋友的帮助,我们生活当中步履维艰。如果没有领导的赏识和鼓励,我们得不到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会,缺少了同事的鼎立协助,我们将在工作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常怀感恩之心,才能使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一切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发掘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常坏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应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一个人在启蒙教育初期都会学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教育,而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能发自内心的说他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时时刻刻都履行了这一道德规范?读完此书后调整好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才能体会到生活和工作的乐趣。书中另一让我关注的观点是感恩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一章。该章节列举了自然界和实际社会存在的竞争事例,其实就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的道理。同时,读者只要略做思索便可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认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成功人士在分析自己事业的成功无不把出现在自己奋斗路途中的竞争者作为自己的动力之一。只有优秀的竞争对手最能够发现他的竞争对象的软肋所在,同时也是最擅长用他的长处来集中突击对手的短处
在感恩中成长 晚饭时,家人在饭桌前一边说笑一边吃饭。我却无法尽心享受这美味的饭菜,我的心里一直在想着事情。前几天,老师发给我一个征文通知,写一篇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我正在为征文内容而犯愁呢。吃完饭,我和妈妈在阳台上收衣服的时候,我随口跟妈妈嘟囔了一句:“这征文可怎么下笔啊,我到现在还一点思路都没有呢。”平时挺好使的脑子,今天是怎么了?为了能够好好地思考,我便一个人跑到阁楼上去了。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还是无济于事。我无奈地走下楼去,就在脚和楼梯接触的那一刻,我突然听到了碗筷之间碰撞的声音,一定是姥姥在整理碗筷。我便飞速冲下楼去——果然,姥姥正在把用过的碗筷收拾起来,准备拿到厨房去洗。见此,我对姥姥说:“姥姥,你把碗放在那里吧,一会儿我来洗。”姥姥笑着说:“好,好。”我正要走向厨房,这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妈妈把我叫过去了,妈妈温柔地看着我,说:“还在为征文的事犯愁吗?妈妈刚才听到了你对姥姥说的话,妈妈很感动。我想,你要是把这件事写一写,一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也正好符合征文的要求。这个暑假,你有了很大的变化,点点滴滴,妈妈都看在眼里,更看到了你的成长。感恩是不分大事小事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长辈。你说是不是啊?”妈妈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是呀,妈妈说的没错。放假以来,姥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每天中午谁给我们做饭,就成了妈妈最担心的问题,我对妈妈说:“让我试试吧。”妈妈以一种“你能行吗?”的眼神看着我。我便跟妈妈保证:“看我的吧,我们肯定能吃上自己做的饭。”第一天中午,姥姥要教我学做西红柿鸡蛋汤。我把西红柿洗好、切好,又拿出两个鸡蛋,打在碗里。在姥姥的指导下,小心地点火、倒油、爆炒葱姜和西红柿,加水,等开锅后,淋入蛋液,出锅时,又撒点香菜,滴点香油,一碗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汤就端上了餐桌,姥姥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直夸:“不错!不错!很成功。”我赶紧给妈妈打了电话,说:“妈妈,姥姥已经吃上我做的西红柿鸡蛋汤了,你就放心吧!”妈妈很高兴,我心里也很高兴,我觉着,我在慢慢地长大,我可以为家人做事了,可以帮妈妈分担家务了。我每天自己收拾房间,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中午在姥姥的指导下做饭,洗菜、切菜、切肉、炒菜、调味、装盘……这些步骤,我现在已经熟记心中;饭后,我帮妈妈洗碗,收拾餐桌和厨房,把一切收拾得利利索索;并且帮助妈妈照顾姥姥,给姥姥倒水吃药、陪着姥姥在小区里散步,到海边踏浪、和姥姥一起为花草施肥,整理、修剪花草、和姥姥一起边弹琴边唱歌……我每天都在感恩!我每天做的都是小事,我正是在这些小事中感恩着身边的人。而我也在感恩中成长着,变化着,快乐着……更重要的是,我对感恩有了新的理解,我明白了感恩的意义。感恩不需要一个宏伟的计划,感恩父母,不需要磕头跪谢;感恩朋友,不需要长篇大论;感恩师长,不需要好礼相送……感恩只是感情自然的流露,不需要刻意地装模作样。感恩父母,只需要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小小的行动,在他们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帮他们分担困难;感恩朋友,只需要一下轻轻的拥抱,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和他们出去散散心;感恩老师,只需要一个尊敬的鞠躬,认真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任务,让他们不为自己操心……我想,感恩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件事,我们不必把它做得非同寻常。感恩是双向的,在感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被别人感恩着。我没有想到,我做的这件件小事和说过的话,竟然也让妈妈感动。我终于明白了,之所以我们心中是温暖的,是充满阳光的,是因为这大千世界有感恩,是因为我们都懂得感恩。想到这些,我的思路打开了,赶紧写下这些文字,这也是我的心声。在感恩中成长,是我在今年暑假的最大收获!
长久以来,一颗流浪的心忽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歇的去处。坐在窗前,我在试问我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闻一闻这芬芳的花香,听一听那鸟儿的鸣唱?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听听家人的倾诉?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听听那年老的欢笑?有多久没与他们谈心,听听他门的烦恼、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 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
也许坎坷,让我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
也许失败,我才体会的一句鼓励的真诚;
也许不幸,我才更懂得珍惜幸福。
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坚强,我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 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我们感谢上苍,是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心!
我常常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感谢上苍的赋予,我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阳光的照耀,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
清晨,当欢快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爽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美好的一天。
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日记,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笑容,四周笼罩着夜的温馨,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赋予的安宁。
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
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感动,懂得了回报。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所以,每天,我都有一个好心情,我幸福的生活着每一天。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对于“不打不成材”,“优秀的孩子是打出来的”,这些话大多是听过好多次了,很多人也被“打”成优秀的孩子。此种被家长们奉为真理的严厉教育,虽然是父母想给自己的孩子打造出的完美人生宫殿,但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残忍和冷漠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儿童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支持,不需要一味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打骂和惩罚,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自己改正错误,自己管住自己的行为,并且成为自己的主人。像《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中的那位单身女士,就因为小时候一次不小心尿床,父母将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给她施以压力和惩罚,让她失去了尊严,之后渐渐恶性循环,在父母的打骂声下,她再也脱离不了尿床这个行为了,这个行为伴随她之后的生活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可以解决的小事,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严重化,给孩子造成一生难以消除的创伤。
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要给予他们自由,不要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让他们自己去辨别是非,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对于严重性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错误。
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粗暴,残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是一种示范,但如果成年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批评与打骂,又怎么能培养出温和有爱的孩子呢?用斯宾塞的一句话来回答:教育之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假如从这一端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那么,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当你对你的孩子给予笑脸时,他也会抱之以快乐给你,相反,你对他暴躁,他也会对你暴躁,你的态度会对他造成巨大的影响。用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学会快乐的面对生活,用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就会相应的消极的面对生活,总之,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你的孩子,他会同样快乐积极向上。同时试着和你的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用心与他们交流,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快乐的教育孩子,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