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有很多,如《番茄工作法》,《奇特的一生》,《小强升职记》,《精力管理》等。
在时间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怎么进行碎片化时间的学习?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
一、残酷的现实: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电视,是作为孩子的我最期盼的事情,如果家里的电视能收到好其他电视台,更是兴奋的不得了,还记得那时的天线叫“万事达”,而那会儿最幸福的事就是,去同学家一起去看动画片《圣斗士星矢》,感觉天马流星拳无所不能。那时看电视时间是受家里人严格控制的,一是因为家里要省电费,二是主要时间要学习。所以那时能影响注意力的只有电视,时间被碎片化很难。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甚至是小孩人手一机,而儿童手表每年几百万的销量也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无孔不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随时随地,也让人被打扰的时间随时随地。尤其微信的出现,让我们随时随地刷朋友圈,个人空间随时随地被打扰,于是,碎片化时间如何学习,如何阅读,如何完成大量的工作,如何赚钱被人们所崇尚。
二、另一个事实:我们只听到了大牛说碎片化时间学习,但假装没没听大牛说持续时间思考和练习。
因为时间被碎片化了,于是人们开始研究怎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但碎片化时间学习是针对于每天忙的,被各种事情打扰的人来说,提升时间的利用价值。
而不是让学习碎片化。
另外,学习碎片化的前提是:你有碎片化学习的能力,你有时间管理的能力,你有把一个事情拆分为几个阶段任务的能力,问问自己有没有,再碎片化学习,而不是用碎片化学习来标榜自己,麻痹自己。
举例:你对于碎片的时间3分钟,5分钟,8分钟,10分钟......每个碎片的时间规划过做什么事情的行动动作吗?比如,3分钟时间对应的行动---写《欢乐颂》读后感框架的三个分支。大脑喜欢做简单的事,而不是到了3分钟时,你才开始想这3分钟做什么,那结果只能是,在3分钟中继续瞎想,时间被碎成了一地,而没有回响。
而大牛们用1个小时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深度创作的故事就被我们简单地忽略了,因为比起1小时,碎片化学习更适合自己,而事实上我们只是在碎片化的时间找个事做而已,这个事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
三、学习需要能量,而碎片化学习需要更多的能量。
每个人每天的能量是有高有底的,比如,番茄工作法中,一天番茄钟的次数建议不要超过8个,因为番茄钟消耗能量巨大,而这个是违背身体自身的能量供给的,而是通过心理上的时间压力和情绪、精神调动来完成番茄的。
而碎片化时间的行为转化,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好用途,消耗的能量更大,想想你开车换挡车身的抖动就能明白了。
四、对于人们来说不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而是高效能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碎片化时间用来调节心理能量。
增加心理能量的方法:
1.缓慢地深呼吸一会儿,呼吸能够帮助你直接改变心理状态,而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生理状态变化的体验。
2.尽情地大笑一场。研究表明,在我们心理疲惫时,积极地情绪可以为我们充电。
3.短暂地打个盹儿。
澳大利亚弗林德哦斯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10分钟的短暂睡眠可以帮助缓解疲劳,还能提高警觉度,以及许多不同的认知功能,这个效果可以持续两个半小时左右。虽然20分钟或30分钟的睡眠也能帮你充电,但某种程度上并没有10分钟的短暂睡眠效果好,因为在20或30分钟的睡眠之后,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清醒过来,然后从中获益,而充电的效果也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
五、控制好你的心理能量,让你在需要的时候,达到最佳的状态。
时间管理到底管的是什么?管的是时间?管的是精力?管的是在时间和精力间的关系?
时间每个人都是固定的,精力每个人每天起伏不定,找到自己的精力周期,然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提升你的心理能量,当需要能量的时候,心理和身体做好准备,你才能获得最佳的状态,满意的结果。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强升职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1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小强升职记》,一直没有看,主要是因为书名提不起兴趣。虽然有个副标题是“时间管理故事书”,单看名字真的联想不到内容。
差点因为名字就和这本书擦肩而过。
作为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这本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易读。它很薄,不用几个小时就能看完,故事性的推进展开也让整体的阅读感受是非常流畅的。
但里面的道理会引发你的思考,你会因此而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工作生活,思考的时间比阅读的时间要多得多。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做事凭系统,而不是凭感觉”。
因为我就是一个做事凭感觉的人,甚至可以说非常讨厌系统,不喜欢被约束。由于这个坏习惯,多年来没有积累,吃了不少苦头。很多做过的事情转过头就忘记了,经常是一拍脑袋就下决定。
即使是看过了这本书以后,包括现在,我还是不喜欢用番茄工作法。当然这是我的缺点,在知道以后,也是一点点在改进中,比如说现在打的这一小篇就是在通过番茄钟计时的。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已经把人性中懒惰的一面考虑在内。比如说书中“老付”这个角色,他会告诉小强自己安排的早起计划是每个月坚持25天。
剩下的5天,就放过自己。
这个观点不算新颖,看到的时候也不会有震撼的感觉,但是会让人感到亲近。
哦,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看起来非常自律的牛人,也有普通人的情绪,也会有犯懒的时候。
当我这么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动力,那就是“好像我也能做到”。
读完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进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需要你头悬梁锥刺股,下很大的决心,脱胎换骨地改变。
需要的只是遵循科学的方法,每天比之前多做一点点。
就像1.01和0.99法则,表面看起来只差0.02,微乎其微的差别,但分别经过365次方后,体现的就是巨大的差距。
说是醍醐灌顶会有些夸张,事实上我也不认为有一本书看完后能直接改写人生,更多的可能是刚看完书踌躇满志,发誓要改变,过两天就打回原形继续混吃等死。
不过我仍然相信,只要书中有某一句话,一个观点能够打动你,那么这次阅读就是值得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血肉中,成为你的养分,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一点点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成长。
浑浑噩噩多年,是时候建立自己的系统了,尽管仍然有些抗拒,改变从来都是困难的。
希望读过这本书后,能约束自己养成做事凭系统的习惯,真正去安排计划落实行动,让想法落地。
比起故事书,我觉得更应该把这本《小强升职记》看作工具书,闲时翻翻,迷茫的时候再看一看,能起到指导行动的作用。
接下来还是打算先把手头上其他买的书一一读完,好书那么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了。不过现在有了点信心,而且确实好奇,想知道如果多读书,坚持一年365天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2一向以来,我总是抱怨自己工作千头万绪,整天忙忙碌碌,却难以应付。这一学期开学之初,石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小强升职记》一书。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颇不以为然,以为是一篇官场小说。谁知拿到书后,顺手一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立刻就被《小强升职记》深深的吸引了,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小强升职记》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做时间的主人。无疑,小强是我们职场成功的榜样,小强是如何成功的呢,我总结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六步:
1、寻找种子――走出混沌,开始反思,找出浪费时间的源头,认识时间管理的必要性,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小树发芽――学习基本的时间管理方法,开始时间管理的征程。
3、长出主干――构建目标管理体系,进入新的成长阶段。
4、抽出绿叶――开始自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建立属于自己的清单管理系统,让自己拥有个性化的时间管理方式。
5、开花结果――享受时间管理带来的甜头,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继续成长。
6、摘下果实――让灵感的火花闪现,继续创造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并与人分享实践经验。
这六个步骤让小强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最终走向了成功。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深受启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呢?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以小强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小强升职记》教会了我三点:避免时间黑洞、脑袋只装一件事、以目标为导向养成良好习惯。
一、避免时间黑洞。我们总是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殊不知,我们每一天一上班,就打开电脑,挂上QQ,或者打开网页,浏览新闻,原打算看半个小时的新闻,一不留意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的时间黑洞就这样产生的。读完《小强升职记》,我尝试借助工作小时安排表和工作时间日志表强制自己尽量避开时间黑洞。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实践,发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自己的工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能做到工作日日清。
二、脑袋只装一件事。我们日常教学事务多,还要处理各级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难免要手忙脚乱,经常会有几件事在脑中盘旋,容易让人产生烦躁焦虑。如今,我学会了四象限工作法,每一天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根据四象限工作法来排队,区分事件轻重缓急,排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来,每次只一心一意处理一件事。这样一来,减少了其他事情的干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自己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三、以目标导向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明确的目标,你才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在朝这个方向前进的道路上,你会碰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到的困难。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不断构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所有行为有90%是出于平时养成的习惯,习惯对人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是有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明白怎样去做,怎样去管理自己。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3本章第一节是传说中的四象限法则,该法则是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方面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的紧急的,重要的不紧急的,不重要的紧急的,不重要的不紧急的。那么如何把日常工作划分在这四个象限里面呢?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判断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后如何处理这四个象限的任务呢?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以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容易遇到哪些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均可以在这一节中找到答案。
回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任务颇多,导致第一象限任务颇多的原因是性格方面就是对于重要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任务有一种拖延的心理,往往导致在任务截止日期前的很短的时间的去做,又因为大部分类似的情况下达到了任务的最低预期,虽然不完美但是完成了,导致我拖延心理也是愈加严重 。
很早我就知道自身的这种情况,但我确是希望摔一次大的跟头把自己摔醒,而不是主动去解决这个顽疾。自从一个月前看了这本书并实践了一部分,总算看到了解决拖延症的曙光。
根据本节的建议只要好好地完成第二象限的任务就可以避免第一象限的任务变多。至于第三象限的任务,我尽量把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分出去,只能尽量 毕竟公司人少。
本章第二节是把时间看成是一种投资,时间由四种特性,分别是供给毫无弹性、无法积蓄、无法取代、无法复得。通过小强的一次单位时间价值计算,引出如何提高自身价值的问题。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是提高年薪 这个得看个人的实力和运气,第二个办法是减少总工作时间,这里就牵扯到了时间管理技巧,懂得如何让自己在一分钟内发挥超值的作用。
个人感觉这一节比较空,举得例子是巴菲特的五大投资原则 ,浓浓的鸡汤。直接进 入下一节
本章第三节是脑袋里只装一件事情,也就是一时一事。这一节亮点有以下几个,脑袋里只装哪一件事?如何找到下一步行动?下一步行动是如何工作的?
有时候在做一个任务时,例如写一篇读后感。当我思考如何写一篇读后感时,感觉牵头万绪,一会儿是纠结看哪篇文章,一会儿纠结大纲怎么写等等 ,东弄弄西弄弄一个小时就过去了,脑袋里还是一片浆糊。这一节就是解决这种情况的。
之前我按照这一节的方法,把读后感这一件事 分为多个下一步行动 ,如下
1. 找读后感的主题 ,花费十五分钟,目标是确定一个主题。
2.根据主题找一篇相关的文章,可以根据阅读量和评价做为找文章的标准。二十分钟内完成,目标是找到一篇高水准的文章。
3.阅读文章 ,三十分钟完成,目标是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等。
4.写读后感的大纲,二十分钟完成
5.根据大纲完善每一块的内容 三十分钟完成。
将写读后感这个任务分解成了多个有目标有时间限制的小任务后,发现很有用,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半天憋不出一字的情况了。
本章的第四节和第二节一样,浓浓的难以实际操作的鸡汤。
《家门没上锁》是一本由潘麟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门没上锁》读后感(一):误打误撞,才发现国内修身养性之书籍也有如此佳作。力荐!力荐!力荐!
一直很喜欢看书,从小时候的羊皮卷到后来的心灵鸡汤,再到国外许多所谓的灵性读本。听的,见的多了,更加想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境界,可惜总是不得其门。对于想看的书籍,国内很少,国外的,则因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本就有限,再加上翻译,失真严重。对于耳传面授,却总是遇到不得已的情况,一不小心就进入宗教或迷信领域。偶然间在网上搜索生命的相关话题与书籍,看到这本书。看后不由得拍手称赞,太好的一部书了,浓度太高的一部书了,没有一些灵性的人也许只把它当散文当故事看,但凡对身心成长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发现,这真是一块藏在世间的宝物。不论何时读起,不论读了几遍,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处境在书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就像经过一场精神的有氧旅行,心灵宁静后所获得的智慧,使烦心琐事也变得容易处理。力荐!力荐!力荐!
《家门没上锁》读后感(二):意料之外的好书
大约2年前我读过这本书,当时是个盆友把他手上的旧书给我的,还不是现在这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么高大上的版本。
我第一次读了的感觉是“哇!好像散文,又好像小说,但是这个作者到底在说什么呀?”完全没看懂。
但是作为一个确实爱读书的文艺小青年儿,什么晦涩艰深的专业书籍都米有打败我,怎么可能败在一篇社科散文脚下呢!
所以我又在嗖嗖冒着寒气的冬天躲在被窝里又把这本书多读了几遍。不得了!就酱紫爱上了。
比如这句“没有人能代替你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甚至没有人能告诉你如何将你的问题彻底解决。要想被彻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档次,在那个全新的档次里,你的很多问题将会不解自决!及时你的问题在那个全新的档次里不能得到不解自决,但你也能清楚地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读就觉得好受感染,(TOT)彼时我被学习、工作、人生的道路选择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对于未来的选择,我问了爸妈、问了老师、问了学业和工作上的前辈,读了好多评估自己、分析社会的书籍仍然感到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段话告诉我的是,原来“找路”的方式真的有可能是不对的,这个社会的规则很可能是错误的,原来我们的生活还有些更加美好的可能。仅仅是这一点,就让当时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我,备受慰藉。谢谢本书作者,更感激送我书的朋友。
《家门没上锁》读后感(三):看完了“骗子”写的一本书
第一次知道有“潘麟”这个人的存在,是从母亲那里。她提起最近所读的书,竟说到是“潘麟导师”写的。听到“导师”这个名号,总不免让人心下犹疑,亮起红灯,害怕善良的她落入了什么神棍的圈套。我隔着电话向她询问半晌,也只知道此人对宗教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所传播和宣扬的是一种广博的“生命科学”。这个人不仅著书立说,还进行瑜伽教学,创设了一个机构,叫东方生命研究院。哈?听到这些,有个问号始终在脑海里打转转。当然免不了去谷歌、知乎、百度一番,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边崇拜、相信到了近乎神话的程度;另一边又言之凿凿地指出其欺世盗名、履历虚假。但是母亲说她在读“导师”的书和听过一些音频后,感到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所改善,从实用主义或是安慰剂效应的角度出发,我便稍稍调整了反抗的姿态,只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
十二月与母亲匆匆见面,她似是不经意地留给了我潘麟所写的一本书——《家门没上锁》,说有空时可以看看。说者并非无心,听者又非常有意,于是在读完实用性很强的《小强升职记》之后,我赶紧捧起了这本《家门没上锁》。
复旦大学出版社让这本书不那么像骗子花钱随便找人印制的。封面上摘录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家门没上锁》里发现了知识,发现了谈资,那么请忘了它。知识和谈资可以使你有丰富感,有优越感,但它使你本已不轻的心灵负重更加沉重,使你更不易走向没上锁的家门。”而书的序言则直接来自一位大学教授。如果说这是骗术的包装,那么找机构和专家背书,再加一点人生警句格言的做法,倒是学了个十足十。
当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详细内容后,我的心态立马有所调整。明知书的内容会挑战从前的认知,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观念的透彻。作者的确如同一位循循善诱、乃至大声疾呼的走在前面的老师,然而对于人们面对世界和自我的不够智慧的执着,或是对释迦牟尼、耶稣、老子这样的“觉悟者”的误读、利用和演绎,他又不会显露出过分痛惜或愤懑。他是坦然而自在的,平和又直接地指出人们挣扎于自我之中的荒谬性。他谈爱谈美,谈知识,也谈灵魂,全书的内容,形散而神聚,统一在谈生命这一大主题之下。
作者努力想要传递觉悟的理念,让我们不再在虚妄的自我的影子里面横生对抗,而是投入到一直都欢喜、宽广、光明而圣洁的生命当中去。他必定读过许多书,研究过许多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面,他明确地指出知识绝不是通往智慧的唯一通道,有时,反而会成了一种阻碍。他轻视语言,重视感悟,他说,“无论我说什么,语言都只能起到指月的手指作用,最多能起到一种象征意义”,“沉默是语言的起始,沉默也是语言的终结,语言只能存在于一个沉默到另一个沉默之间的过渡状态”。读读他的一些句子,确有心胸为之开阔的感受。
只要稍微对照和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就知道作者所反对的人的自我主义,存在于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我们制定目标,努力在社会上证明自己,给自己的存在确定某种意义和价值,用逻辑的方式推演整个世界。作者认为,我们实在是太自我主义了。如何打破在目标中循环往复而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呢?作者说,要我们了解自我的虚幻和脆弱,要我们投入到生命的完满、光明之中。
他这样写道,“生命是你唯一的神,我们的身心是神在地球上的一所暂时的庙宇,我们的人生是神在地球上走过的印痕。”“太阳从来不对黑暗说,你先消失,然后我才能升起来。不,太阳从来不对黑暗这么说,因为太阳明白,当它升起的那一刻,黑暗自动就消失了。自我就是黑暗,觉悟就是阳光。你了解你的自我多少,你的自我就消失多少,当你能从整体上、能从根本上了解你的自我的时候,它就在这一瞬间全部消失了。”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曾和母亲通电话,讲到书的内容跟年轻人所追求的成功、事业、地位、金钱、有车有房等等目标来说,简直完全相悖,是不是更适合相对年长一点的人看?母亲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说,她把“潘麟导师”的书当做哲学书来看,增加一种看待人生的角度,看完会觉得心下豁然达观。
读完《家门没上锁》这本不算太厚的书可能很容易,完全理解其中奥义可以很难。书本身的内容对于我们所汲汲以求的许多目标和梦想,是种颠覆,如果是足够坚决固执的人,可能会时不时有被冒犯的感觉。如果能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心态读完全书,在遇见痛苦的时候读读书中的一些句子,也许会让我们面对社会、他人和自己施加的压力之下、渐渐陷于沉重和麻木的心灵得到开释。
至于其他网上的关于“潘麟导师”可以“开顶”“倒拨生物钟”之类的“神迹”,或是外国著作造假、学历成谜、高价课程的种种证据,就暂不讨论了。总会有聪明的人去揭去各种伪装,潘麟自己甚至已经巧妙地在书中《灵魂:一个费解释》这一章做了“开脱”。然而对于一本对思想有所启发的书,一本读来令人惭愧或令人警醒的书,我不选择拒绝。
希望你也一样:)
《终结拖延症》是一本由(美)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一):想象下一个“立即行动”的步骤
除了你要交税、你会死亡这两件事,生命当中确定无疑的事并不太多。失败或者落后于你所定义的成功标准,也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它们总会不时地发生。真正让事情有所不同的,在于你如何对付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
大多数失败都是幻想出来的,比如,认为你如果没有在自己涉足的领域做到百分百完美,你就失败了,这种万众欢呼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很多人为制造的痛苦。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失败的结果会把你带向新的洞察和发现。
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视角,就像是透过水印棱镜窗来看风景。棱镜扭曲了你所体验到的一切,而水印则代表了你的固有观念: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成功,你就高贵;如果你失败了,你将一无是处。
害怕失败是一种幻想出来的陷阱,即把一切都与你这个人联系起来,而不是与你做的事情相联系。
把你的自我发展的努力看成一种实验,把你的计划看成假说。这样,你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现在,你就像科学家一样操作着。你检验的只是你的计划,评判的只是实验的结果,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不喜欢结果,那就调整计划,重新检验。
先找出对你来说很容易做好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直到完全掌握。
你可能害怕失败,原因是你害怕随后的被拒;你推迟行动,为的是避免那些原本子虚乌有的恐惧。
拖延可能源于你对几类任务的情绪反应,这些任务或者错综复杂,或者迟迟不能给你回报,或者让你觉得沮丧、不快甚至如临大敌。这些任务可能唤起了你的焦虑。当这些负性情绪在你心底窃窃私语的时候,拖延就成了你再自然不过的一种反应。
通过发展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技能,你可以迅速地走上实现自我效能的大道。相信自己有能力组织、调控并引导自己的行为,去实现某个积极的目标,这种信念,经过心理学充分研究表明跟优秀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反之也不难理解,低自我效能、拖延和不及格的绩效也是息息相关的。
另一需要强调的要素是承认生活中主要的和有目的的目标,都是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的。把你的关注点放在你减少拖延后的收获上,并向着目标继续奋进。
所以,对于你不确定的,要问;对于没有明确结构的,自己就设计一个。
那些需要付出更多工作才能得到的遥远回报,往往导致拖延,在这点上,我们和其他哺乳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人类也更倾向于获得短期回报,而低估更大的长期回报。对那些看起来复杂、模糊不清、前景不确定的工作,我们更倾向于迟迟不开始。
如果项目进程本身就足以为你提供内在的奖励,它本身或许就足够支撑你继续下去。否则,你就只有明智地把整项工作预先分块,为自己设置一些中间期限,并根据完成情况,定期奖励自己。
要记住,在我们认知、情绪与行为三管齐下的“战拖”方案当中,对自己的拖延习惯保持觉察和认识是首要的一步。
当你把那些不重要和不紧迫的事情,置于你最重要的自我发展活动之上时,你就是在拖延,就是在用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
这种拖延,可能会以瞬间的犹豫作为起点。除非你能采取有效行动,迅速完成任务,否则这一瞬间的犹豫,可能就会触发拖延的自动反应。
无论这种机制确实存在还是另有原因,解决方案都是相同的:必须采取行动,推翻这种生理**。
你在工作中格外重视的那一方面,才是你真正的个人兴趣所在。
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吸引在对失败的恐惧上,你就可能会遗漏掉一些很有希望的解决办法,像完美主义信念导致的拖延,就是这种情况。
害怕成功是失败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跟害怕失败的效果等价。如果你认定,获得了成功以后就要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并承担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现在先推迟一下,比以后承担失败的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反而会小得多
要对付无意识的拖延习惯,你可以有计划地对你的“战拖”策略进行过度练习(overpracticing),从而削弱无意识习惯的力量。
从拖延过程及其思维、感觉和行为当中的自我倾注状态,切换到一种问题解决式的自我观察状态。
你为你的感受、为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或者为你是否足够完美而担忧。如果你沉陷在这种焦虑的想法和感受当中,你也许会发现,把注意力放在你的高效目标上,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种转变不像做研究那样,要花很多年打基础才能完成。你可以马上开始这种转变。
控制住拖延,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但它也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当你自我观察的努力得到的回报逐步累积时,你继续这种“立即行动”的方式就会更有动力了。
拖延日志是用来追踪你拖延时所作所为的觉察工具。在拖延时记录下你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这增进了对拖延心理的觉察。它是对你的思维进行再思考,并找出你的思维、情绪、行动以及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当你产生了延迟的冲动时,开始记录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以及你的感觉如何。记下你分心的活动。如果不能马上记录,那么一旦有可能就立刻记。
从你坚持下去的行为中,你可以学到哪些东西,然后应用于改善拖延的情况呢?
通过明确你拖延时所发生的事情,你就到达了一个关键点——注意,这个关键点是指理解这个过程,并用“立即行动”的改变来打断它。
无论如何,一旦你进入了改变的过程,你会发现,进一步的发展会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简单。
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将视角从自我倾注彻底扭转为自我观察。
处于“立即行动”模式时,你感受到的压力是怎样的?(它通常带来一种能化为动力的压力,或称为正压力。)
拖延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活动时,你又感受到什么样的压力?(拖延倾向于伴随各种不安,或称为负压力。)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总结出什么呢?
行动也能够促进新的觉察。
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的观点。认为“稍后更好”时你得到了什么?当使用“立即行动”方式时你得到了什么?是什么使得推迟看似充满希望,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可否包含对顽固拖延过程的观察,以及对拖延弱点和缺陷的识别?
例如“这对我来说太复杂了”可以转为“我能搞定第一步”。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事情过于复杂,但还是可以搞定第一步,你就找到了拖延的一个矛盾之处。
一个关于拖延悖论的例子是,你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然而你又想下次能够明智一些早点开始。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你并不是真的能在压力下干得更好,你只是在压力下更容易开始而已。
接纳自己增强了你的忍受力,这样就能够释放出那些被自责、怀疑和助长恐惧的念头吞噬掉的能量。
**(negate):**分心,坚持做最重要的事。
想象(envision):想象下一个“立即行动”的步骤,向着新的有成效的目标前进。
坚持到底对于“自我实现”的意义,就像是水对植物生长的意义。如果要重新书写你的人生,你将采取哪些行动,在哪些你认为有价值的领域中,去卓有成效地探寻自身能力的极限呢?你需要再问自己几问题。
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解开拖延乱麻,需要一个斗争的过程:驳斥非理性的拖延思维,学习容忍压力而不是轻易向逃避让步,建立一种高效工作而尽量不分心的行为模式。
在此过程中,你可能将面临各种挑战。因为既没有一个清晰的起点,也没有终点,改变是贯穿一生、永不停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努力学习自我觉察。
如果你把一些不愉快看作生活与改变中正常的一部分,你就更有可能前进下去。
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就会发现利息的高昂。
在任何能发现拖延的场合中,都能看到这种“稍后幻觉”(later illusion)的破灭。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认知转向”(cognitive diversion):它让你暂时绕开紧迫的事情,先走上一条看似更安全的岔道。
“我得把这个点子再斟酌斟酌”或“我先睡会儿、休息好了再做”等想法,很可能是正在拖延的信号。
不过如果你正打算睡,却发现可以跟朋友聊上几句,而且马上就精神抖擞了,那么这个“打个盹儿”的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面对紧要的事情,你却通过新的细枝末节,去逃避真正的挑战。
你喜欢做什么,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不断推迟行动,被动地等待不可预期的情绪状态的来临。
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通过彻底搜索不完整的、有偏差的记忆以探索无意识领域,可以减少拖延。
通过归咎于那些难以控制的障碍,你可以在表现有失水准或失败时保存一点颜面。
代价很可能就是,你从此走上了拖延之路、平庸之路。
为什么一个理性的人,还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自设障碍”来降低自己的绩效表现?通常认为是“社会性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为了避免让他人失望,避免被否定(出于对评价的焦虑),是一种维护形象、逃避或疏导紧张状态的权宜之计。
是什么让这项任务变得如此艰难?把信念、猜测与事实分开。想想中国哲人老子(公元前604—531年)反复引证的洞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自设障碍式的拖延思维,当成一个长期存在的错误来认识,同时知道你还是可以纠正它,你就已经让拖延思维的这种具体形式“见光”了。
你可以把设限的自我陈述跟“立即行动”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比较,来提升这种意识。在本章后面部分,我们会向你介绍,怎样去创造并维持一种富有成效的“立即行动”思维。
如果你不允许在过去、现在、未来犯错,反事实思维会是一场灾难。
跟向上反事实相比,向下反事实的看法,更能让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一些。
知道虽然已经发生的改变不了,你还是可以在今天采取更好的行动,塑造美好的未来。
“原本可以”的超现实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拖延。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①监视你的念头;②识别分心心理(mental diversion);③对分心心理发起质问;④强迫自己去坚持原计划。
非理性的拖延信念包括“以后再做”等,而理性信念则包含“立即行动”。如何解决“以后再做”和“立即行动”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将走上拖延还是立即行动的道路。
对拖延思维方式最有力的质疑,应该具有如下特点:①具体,且有明确答案的:何时、何地、做什么以及如何做;②科学,因为它们需要有明确答案;③开放、灵活,有不止一个答案
我将会打破拖延的链条,并且搞定压在我身上的任务。
“暂停并反思”这一行为,切断了拖延的冲动,让整个系统发生了变化,让你重新审视你所面临的情境。
她的自我怀疑,部分源自她害怕自己的能力并不像她“该有的”那么强。她认为这个项目是一个威胁,觉得从中体验到的紧张难以承受。也就是说,她的拖延成因是很复杂的。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二):在平庸之路上呼唤内心的英雄~《终结拖延症》书评
今天中午拿到读书节优惠活动的最后一单,在坎贝尔的三本书后面,有本带小红帽的《终结拖延症》吸引了我。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反思了这三天来四单晒书的行为(虽然自认为这是无比划算的,仍不排除同事和朋友所认为的在装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危险),有三个问题。 1.买的太多,看的太少。2.看的太多,看完的太少。3.看完的太多,写感的太少。改变必须发生。不看完总本数的50%绝不再买;不看完一本,绝不开下一本(尽快打开新书那一刻是无比喜悦的);不写完一篇感,绝不开第三本书(第一本的感必须在第二本读完前完成)。
对于畅销类的心理学读物,我深恶痛绝的,因此在开看前列了任务单,如果今晚任务清单(后附)不能完成,就把这本书烧掉。
天下一切庸人,皆败在一个懒字上;天下所有能人,皆败在一个傲字上。我人身患懒癌,为了体面起见,可以认为自己有某种程度的拖延症。(拖延症是懒癌的哲学化、复杂化、体面化的说法)。当然这个是有足够证据证明的,比如我很主动,热情。
困而求知,且勉且行。
~~~~~华丽的分割线
这本书的结构简而言之就是三管齐下法,终结拖延症,分别在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三个纬度分别展开。
一、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楚拖延行为的运作方式,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三个方法中的关键。
作者将拖延分为期限拖延、简单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和复杂拖延,并给出觉察方法和行动示范。
了解拖延习惯的关键一步:从自我倾注状态(向内)转向自我观察状态(向外)。
给出了五步改变法:观察、行动、调节、接纳自己、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五重需求)。
觉察是改变病态觉醒的关键,面对紧要而重要的活动时,拖延产生的负压力和立即行动产生的正压力对比的结论是什么?逆风在飞,顺风在爬!
行动:当然立即行动是整个贯穿的治疗的哲学。虽然这个很难。
调节是改变中认知整合的部分,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所带来的不同感觉,稍后更好带来的是混沌和更大的压力,而立即行动带来的是清爽。在这里反思自己拖延的一个思想因素,搁置争议是项目管理的哲学(极其错误)。
自我实现看作尽力拓展和开发你的能力与资源,在那些值得且必须努力的领域促成有意义的改变。
法国心理学家朱尔斯_贝约尔:“绝大多数的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的生活”
坎贝尔关于英雄的传说中行为模式:事情是环环相扣的,英雄只是知道如何运用这种关联性而已。(看到此页(42页,共200页,已经10点30分),才激发我去看完,因为我发现了冥冥之中的力量,也许也是一种英雄之路。)
思维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拖延思维分为明天再做思维、倒推策略、自设障碍(代价是从此走上平庸之路)、反事实思维(需要变could have 变have done)。
解决拖延思维的ABCD(完善批判性思维)E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手机码字不再展开),其中在拖延思维进行质疑至关重要,用具有具体、科学、开放的质疑对抗以后再做的想法。
二、情绪方法
建立对不愉快任务忍耐力,练出情绪肌肉。(比较擅长,不展开)
与压力相关的拖延类型(自我怀疑和完美主义)以及动机唤醒水平和工作压力的曲线,如果对压力不适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勇往直前。
三、行为方法
对时间管理方法的批判(忽视个体心理和工作环境)是本章的亮点(其余几乎是在灌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几种技术和一个原理:思维终止,任务表、划去规划单(前者的变形),逆向规划、跬步千里法、五分钟计划、三档分类系统。
一个原理即普雷马克原理:可以用喜欢做的事情置于不喜欢的事情后面作为激励强化行为。
总之,知易行难!这是一本有操作性的手册,后面附了各种表格和问题,用来指导实践。
我想我会把这本小书放在包里,里面还会放上打火机。
后附读此书之前任务清单。
1、换牙刷
2、换被罩
3、打扫卫生
4、洗衣服
5、读完该书
6、写这篇感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三):《终结拖延症》摘要
本书核心:认知—情绪—行动,三管齐下应对拖延。 ⒈认知:了解原理
①事项优先表——重要/有用/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划分为六类。平常被遗漏的事项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②自我观察——以科学家的视角客观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的拖延心理和行为,也记录自己坚持时的心理和行为。 ③自设障碍——把信念、猜测和事实分开,真的“没有成功的可能”吗?有证据吗?用“我能做些什么来取得进展”的思维方式来替代。 ④反事实思维——尝试向下反事实,“如果我当时不这么做,结果可能更糟”,先原谅自己,下一次尽量改进自己的表现,争取“真就做到了”。 ⑤“以后再做”——和拖延思维辩论:这种思维符合现实吗?有利于你的表现吗?会让情绪放松和舒适吗?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吗?…… ⒉情绪:容忍不适
①马与骑手——原始冲动是马,理性思维是骑手,要让骑手决定马的前进方向而不是依着马的性子来。马与骑手的冲突就是双议程困境,其中骑手的目标是第一议程。要实现目标却又不体验不适,是不可能的。 ②抓住缰绳——快速理性分析。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益,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③Y决策——要么选择坚持并达成目标,要么选择拖延。Y决策意味着简单的抉择,在应对拖延方面,只要去做就好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 ④忍耐不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真的无法忍受”吗?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冷静并巧妙处理问题的专家和自己对话。检查自己感到不适的部位,这种感觉其实会很快消散,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时间有限。在做想要拖延的事情的时候有没有积极的感受? ⑤自我怀疑——多方位地审视自己,得知自己的实力所在。接受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 ⑥承诺性语言——把自己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怎样的服务?我会怎么做以使将来的我获得更好的体验? ⑦压力缓冲——锻炼身体应对压力。尽量消除内部的压力比如过于悲观的想法。改变产生不必要挫折感的思维模式。 ⒊行动:立即行动
①逆向规划——想象一年的有效时间后自己能取得的成果,以反向计划一步步向前推,确定第一步和每一步要做什么。 ②一次一个目标——改变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③五分钟行动——开始行动五分钟,然后再决定下一个五分钟的走向,以五分钟为时间单位,直到停止。 ④三档分类系统——追赶,跟进,超越。分别记下没有按时完成的项目,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和还未进入日程但是如果提前做会更好的项目。 ⑤自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学习和愉悦的事情联系起来。每学习30分钟可以做5分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内部肯定,比如在按时学习或者完成学习任务时告诉自己“做得好”。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四):终结拖延症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战拖心理辅导书,每个人都会有拖延的时候,拖延的原因无非就是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处于立即行动状态时内心的焦虑、恐慌、紧张、分心去做简单的事,而这本书从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认知、情绪、行为,来提出解决办法,三管齐下,标本兼治 。
从认知来看,拖延思维:明天再做,倒推策略,自设障碍,反事实思维,认知方法:ABCDE方法。
从情绪来看,马与骑手,马代表由于逃避压力的 *** 与冲动,骑手代表人的高级思维过程,骑手会进行推理、找出联系、制定计划并控制行为,情绪方法: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分析、PURRRRS方法;
从行为来看,人们不能容忍不确定性而犹豫不决,行为方法:参照《小强升职记》,实质就是具体的时间管理行为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五):实操型书籍
读过豆瓣最畅想的经典书籍《拖延心理学》,个人感觉上前者介绍原理比较好,可是涉及具体操作方法比较混乱。这本原理可能描述稍有重复啰嗦,可是方法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运用,实操比较好,可以2本结合起来看。其中的方法我光做笔记估计就花了7.5H。总的来说值得推荐,实操方法比较清楚,容易上手。最喜欢每个章节最后的一个表格要你填空。本来读这些书要是看过不做笔记就真的是水过无痕忘了,没有丝毫的改变和影响。可是每当我阅读完一个章节看到这些文字,就会不由自主的很羞愧的想拿起笔去记下书中的东西。
以下是内容:
终结拖延症!你的计划——
找出三个能有效对付拖延症思维的方法,用笔记写下来。
1.
2.
3.
你的行动计划是什么?要克服困境并使你保持积极态度,最重要的三项行动是什么?用笔记下来。
1.
2.
3.
为了落实以上各项行动,你做了些什么?用笔记下来。
1.
2.
3.
在运用这些方法和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下一次你将如何运用这些信息?用笔写下来。
1.
2.
3.
《文思泉涌》是一本由保罗·J·席尔瓦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思泉涌》读后感(一):一个总结
在导师发的众多资料中,“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这本书第一时间引起了我的注意,放到kindle里在碎片时间里翻看一下,如获至宝,本书绝对是同我一样在学术道路上刚起航,还没摸到门路的菜鸟的红宝书。
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第一步就是要把那些到嘴边的借口都咽回肚子里去。借口诸如“找不到时间写作”、“我要先做一些数据分析/看几篇文章”、“我需要……(硬件)才能更好地写作”、“我只是在等灵感”……,都一一被驳回。找不到时间?学术写作是学者的工作,应当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而不是找时间;先做些准备工作?这些与写作相关的工作都应当包括在写作时间内,用你安排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要更好的硬件?呵呵;没灵感?学术研究不是搞艺术,程式化的工作需要哪种所谓灵感?
第二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即制定写作计划。具体的要素即明确的目标Target和细分的任务Action,区分主次,把计划成果用表格记录下来。(我已经仿照作者做了这么个表格啦~)进一步地,还可以组成互助小组。
在本书的第五部分,作者还介绍了学术文章的文风——简单、单刀直入。简洁明了;善用“:”、“;”、“——”;最最重要的,是别再用类似于“实际上”、“这样”等等这种没有意义又让句子复杂的词语。
《文思泉涌》读后感(二):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
“如果你对阅读美国美国公共卫生研究部科研基金SF424申请指南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那么你根本不需要这本书。”
——保罗.J.席尔瓦
据说根据作家给的建议学会写作是不可能的事情,有鉴于此,本来是不想要这本书的。
但考虑到学术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不同,觉得不妨一读,读完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其实这本书只讲了一件事情:坐下来,写。
作者将写作视作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围绕着这一点,破除了一些常见的迷思并给了一些建(嘲)议(讽)。
常见借口之没时间:
“说这种话的人就好像写作时间是一种神秘的生物,隐藏太深根本找不到。可是你是老师的话需要‘找时间教书’吗?——不需要,你有课表。写作也应该这样,有固定的时间表。”
常见借口之天性:
“那些宣传自己不是计划达人的人总在固定的时间教书,固定的时间上床,固定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你追剧的时候咋不说你不喜欢计划?
常见借口之有人打扰
说不就好了。你必须捍卫自己的写作时间。
常见借口之我需要先XX
我需要先阅读资料,我需要分析数据……
要知道专业的写作也包括文献阅读、仔细分析、研究方法陈述。
“突击写作者”也是“突击阅读者”——别再自欺欺人了,开始写吧。
常见借口之我需要更好的工具
记住,技术问题不是问题,写作本身,才是问题。
常见借口之等待灵感
博伊斯1990年做了一个意味深远的研究——召集一批教授,让他们采用不同的策略写作。结果表明灵感的作用实在是被高估了,那些被逼着写作的人反而提出了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这些借口你中了几个?我几乎都中了……
说完了这些陷阱,我们来谈谈实用的建议吧。
一、制定目标
写一篇论文、把总论部分的前三段写出来。这两个目标哪个更好?
很显然,越明晰、可执行的目标越好。
比如:至少写两百字。
二、挑选优先项
在学术写作里,优先项通常是有截止日期的写作任务、与学位相关的、需要公开发表的。可以根据事情轻重缓急来挑选,具体操作详见下棋读《小强升职记》。
三、监控进展
你可以用excel表格,也可以一支笔一张纸,记录你的目标完成的情况。完成了目标可以奖励自己。
我们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揶揄:
“我非常喜欢‘文思枯竭’,这与我喜欢树精或是会说话的林中动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很令人着迷,而且都不存在。”
作者还给了一些其他建议:
组队打卡
组建失足少女组,哦不对,是失写互助组:制订具体目标、大家只聊写作、胡萝卜加大棒、层级不一样的人别搅和在一起、大家有共同爱好(比如喝咖啡)。
关于文风
关于写作文风,因为原作是英文,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简洁、单刀直入。
合作撰写
当然你也可以拉上你的小伙伴一起写作,无论是期刊还是专著,一个好的搭档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哦。
如果对如何写小说感兴趣的话,可参考:斯蒂芬金《论写作》
当然我本人看完有好几年了,也并没有写出一本像样的小说。手动再见。
那么读一本这样的书到底有没有用呢?我认为是有的——我这不就写了一篇文章吗?
《文思泉涌》读后感(三):期末看看这个减轻罪恶感
高效写作的要求:制定时间表、设定目标、时时跟踪工作,奖励自己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找时间去写作,也是要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只要是在找时间写作的,最后都会变成突击写作!道理还是有的,哈哈哈,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灵感至上者,感觉必须要有灵感才能开始写作。没有灵感,那么都是在浪费时间。
改过自新的突击写作者通常都不懂如何管理他们的写作时间,因为,他们以往的激励工具是最后期限和罪恶感,他们没有规划目标、同时管理多个写作任务和执行计划的经验。其实解决办法还是比较正常的,写好目标、列出具体步骤,具体化每天的任务。区分出先后顺序。列大纲标题和摘要(摘要要有所有包含你的论文的关键词)导论(导论的开始,先总结、概括你的论文,描述问题的缘由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论证本文存在的意义、第二部分则是核心部分,描述相关理论、总结已有研究,并且更加具体地阐述你做研究视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利用好小标题和副标题来突出重点、第三部分介绍你的研究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结论讨论参考文献
《文思泉涌》读后感(四):简单有效的办法
整个学生时代, 写作对我都是很痛苦的事情,还可以想到被要求写周记的痛苦。日记?怎么可能有人自愿这么做!工作以后才理解 这些文字对于沟通的重要,都不要说写作了。
作者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用计划,进度,控制和管理,当然也有一些文例的介绍来帮助。我觉得有收获,除此外,也大概没有更多的密招了。
几点让我有新的角度(不是简单的归于所谓项目管理的方法)认知,
1. 对拖延的借口的分析,时间,准备,工具和环境,时机和灵感,所有这些都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写作开始中,其实你需要的就是开始,从一个计划,大纲开始。
2. 突击写作者,Binge Writer, 这个分析到位。坏习惯,既浪费时间也毫无成效。所有改变应从这个改变。
还有就是练习,练习,练习
《文思泉涌》读后感(五):要点总结
心理学本身就够戏剧化了,我们真的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戏剧效果。
整本书就像:
坐下来,写。
你绝对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培养这些行为。让别人尽情拖延、做白日梦和拖延去吧,你所要做的就是:坐下来,写。
你要记住,写作不是比赛或者游戏。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长短无所谓。千万不要觉得你有责任写更多,也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写一大堆毫无意义的东西。
整本书结构
? 导言
? 人们常用拖延写作借口&一一反驳借口。教你制定写作计划。
? 激励执行写作计划的方法。
? 组建“失写互助组”
? 怎么写的更好
? 写作原理:实用心理学论文写作技巧。写学术著作。
? 总结+一些鼓励的话。
Chp2
借口一:找不到时间
? 不应该“找时间”,而是“安排时间”来写作。腾出一段有规律的时间来,然后在这段时间坚持写作。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每周四个小时左右。
? “突击写作”(binge writing)想写,拖延,为拖延感到万分内疚和焦躁。突击写作者花在为没有写作而内疚和不安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制定计划的人在写作上花的时间。
? 制订计划是高效写作的唯一秘诀。拿天性来说事儿,是因为他们不想改变。
? 对打扰到你写作时间的人说“不”。是不能打破写作计划而不是“不愿意。”把它真正的当做一个固定时间,和上课上班时间一样。
借口二:我需要先作一些数据分析,或者我要先看几篇文章。
? 把读文献和作分析也纳入到写作时间里面。
借口三:我需要一台新电脑。
? 最好的自控就是让客观环境不需要自控。
? 写作,你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
借口四:我只是在等待对的时机,或者我在灵感来临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 成功的专业写作者,他们的高产都依赖于有规律地写作(通常是每天坚持写作。)
? 规律性显然是比灵感更靠谱的朋友。
请多阅读几遍这章,直到你被彻底**而坚信只有制订计划才有未来!
Chp 3激励工具
一、制定目标
? 目标设定是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
? 把目标逐条列出来。是具体的需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把你所有要写的东西都列出来,不管他有多长。
? 把每天要写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化。eg,
?
? 一定要养成制订具体、集中、详细的写作目标的习惯,这样能够避免不知道做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做。
二、挑选优先项
对教授:
? 校对清样和复审论文。
? 完成有截止期限的任务。
? 修改论文以重新提交
? 评审稿件或课题申请报告
? 开始新的论文写作。
? 写一些杂文。
?
对研究生:
? 有截止期限的写作任务。
? 与学位授予相关的写作任务。
? 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
? 其他。
? 针对没东西可写的:用写作时间来做一些对专业发展有益的事。“总是让自己不断思考”。当你在为一大堆ddl奋斗的时候,你往往会忘了自己的长期目标。每周给自己留些固定时间,就能够利用它们来读些关于写作和教学的书。回顾自己的研究,想想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监控进展
? 可以用一个统计软件帮助你记录,每天写了多少字,每天是否造成任务。
? 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奖励,但是奖励不能是不写作。这就相当于抽一支烟来奖励你戒烟成功。
? 写作计划的有效执行有赖于超强的习惯掌控力,不要丢掉好的写作习惯。
四、文思枯竭
? 这其实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理由
? 有三个选择_放下你手中别的东西;重新制定写作计划再重新执行
制订好写作计划表以后需要确定写作目标并将他们写下来。
每天写作之前想下今天的优先项。监控你的写作能够让你集中精力造成目标,监督你不要放弃任何一天。
2017年11月8日
14:15
失写互助小组成立tips
目的:为了给大家一个讨论各自正在进行的写作任务的机会,听听别人对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和分析,帮助大家设定更为合理的目标。
成功的小组的要素:
1.设定具体的、短期的目标,并监控整个互助组成员的进展。
? 设定最贴近的目标有利于强化动机。一定要具体。
? “考虑一下我的论文”这种应该被其他成员唾弃。应该赞赏,“写个大纲”“至少写1000字”这种。Ps 注意是要写,不能是争取写,目标中不能含有争取两个字。是要做到,不是争取做到。
? 监控目标进展:每次开会,带一个目标文件夹,口述要做些什么,然后写下来,放到文件夹里面,然后下次开会汇报是否完成目标。防止成员浑水摸鱼。
2.只关注写作,而非其他。
? 只关注写作,回顾上次目标,叙述自己的完成情况即可。等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考虑一起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书。
3.“胡萝卜加大棒”
? 非正式的社会性奖励来强化好的写作习惯。eg,吃点啥。
?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完不成他的写作目标,应该及时介入。不能纵容。要问问她的写作计划是什么,然后帮助她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并且施加压力,迫使他下个星期尽力去完成。一直重复,直到他可以自己完成。再不行,就采用心理学上历史悠久的激励行为的办法——电击法来解决问题。
4.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写作小组
5.(可选)喝咖啡
推荐阅读书单
必备的书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 The elements of style
? On writing well
关于文风的书
? The practical stylist
? Simple and direct: A rhetoric for writers
? When good people write bad sentences:12 steps to better writing habits
? Junk English
? Junk English 2
? Lapsing into a ma: A curmudgeon's guide to the many things that can go wrong in print——And how to avoid them
? The elephants of style: A trunkload of tips on the big issues and gray area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关于语法和标点的书
? The transitive vampire: A handbook of grammar for the innocent, the eager, and the doomed.
? The new well-tempered sentence: A punctuation handbook for the innocent, the eager, and the doomed
? Sin and Syntax: How to craft wickedly effective prose
? Eats, shoots E leaves: The zero tolerance approach to punctuation
激励写作的书:
? 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
? Writing past dark: Envy, fear, distraction, and other dilemmas in the writer's life.
? The writer's book of hope
?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最后,“每当我想着还有好东西要写的时候,我都欣喜无比,因为好东西永远写不完,而我知道我会成就其中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加油吧!
《文思泉涌》读后感(六):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