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心学浅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心学浅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12 07:45:0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学-为政篇》 这句话是孔夫子七十岁以后总结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有感而发,分量不可谓不重,真理度不可谓不高。据孔夫子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
内容详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学-为政篇》

这句话是孔夫子七十岁以后总结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有感而发,分量不可谓不重,真理度不可谓不高。据孔夫子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咱们不妨来吧啦吧啦,以俗子之心窥探圣人之道,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度娘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很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在下认为,早在明朝时期,有位大儒已经深刻分析了这句话,并以此开创了儒家一门新的支派,甚至一不小心还获得了“明朝一哥”的头衔。没错,这位大儒就是王阳明,其开创的儒家新支派便是心学。

心学,据主流学术派分析,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曰致良知,一曰知行合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么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

怎样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随心而行呢?答曰:深刻探究、认识自己的内心,然后按照内心的指示做事,这就是随心所欲。

怎样才能不逾矩呢?答曰:净化自己的内心,要知道“致良知”三个字中,“知”字前面还有一个“良”字,只有把心净化的至纯至良,才能随心而不逾矩。

怎样才能把“知”净化的很“良”呢?答曰:知行合一。不妨先随心所欲,化内心所想为外在所行,然后观察所行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以此判断最初的内心所想是对是错,久而久之,便能去私欲,存天理,将内心净化的至纯至良,也就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然而,现实中我还遇到一些问题:我十几年寒窗苦读,于千军万马之中勇闯独木桥打破高考这一玄关,之后又历经四年大学苦修,终于走出师门,踌躇满志,自以为纵不能独霸武林亦可以横行江湖了。怎奈一入职场深似海,之前吸收的万分能量竟不能输出分毫,真是气煞我也!

这似乎涉及到一个输入与输出的问题。《宝莲灯前传》中,玉鼎真人的学识可以说三界之内罕有敌手,但他本人却是个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反观他的几大传人:杨戬、孙悟空、狐妹,各自从他那学习了一丁点的法力理论,便足以横行三界了。《天龙八部》中王语嫣通晓百家武学,但自己却手无缚鸡之力,而与之相比,乔峰所得到的武学教材要少的多,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战神。这两个例子中前者是输出输入比很低的,后者是输出输入比很高的。

原谅我的跳跃性思维,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武侠小说中的一阳指,将全身内力集中于指尖,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这也是我认为的输出的比较高的境界。当具体面临一个问题时,能够汇集以往所有吸收的知识能量,去糟取精,以全身之功力解决面临的这个困难,这样或许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输出输入比。

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这样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提高输出输入比。

《致良知》经典读后感范文三篇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作者: 侯文凯

? 这是一本解读《传习录》的书,不了解王阳明的人,可能会觉得是本心灵鸡汤的书。

? 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是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等大人物的精神导师。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 他的心学不光在国内受欢迎,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也非常受欢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的心学?因为他的心学简单、实用。

? 书上说,《传习录》讲的就是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的良知能引导他走向圆满的人生。他跟我们讲良知长什么样,讲为什么我们的良知没有显现,怎样才能找回被私欲阻断的良知等。

? 简单点就是教你如何获得一个强大的内心。外在是内在的外化表现,内心强大了,才能获得成功。

? 其实现在好多心理学上说的知识,《传习录》上都有提到,只不过《传习录》用的是文言文,大多数人很难读懂。我之前为了学习心学,硬着头皮把《传习录》读了两三遍,但还是没能读懂多少,最后放弃了。

? 现在读了这本书,对《传习录》的感觉不一样了,觉得它不是那么难读了,准备去重读,《传习录》值得反复阅读。

? 本书是作者把对《传习录》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的,简单,易懂。

? 就像本书作者说的这本书适合30岁以上的读者阅读,因为这个年纪生活上有压力,内心有梦想。

明朝一哥王阳明: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

当我们认真读过《致良知》过后,内心一定有很多特别的想法吧,这时候就可以写一篇 读后感 ,将想法记录下来。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致良知》经典读后感范文三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 《致良知》经典读后感范文1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 《致良知》经典读后感范文2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学习没有终点,要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 《致良知》经典读后感范文3

?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在他多篇文选中都有非常精辟细致的论述,我想认真读懂原文的也会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别人说怎么学,怎么精进,我总是回答说要靠悟性,这样的说法与阳明先师龙场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罢了明显不符,但反过来说,圣人之慧又岂是人人易得的?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至于阳明汇,我还是会推动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此生传播阳明心学之志不变,但是经过这段时间致良知小组的共修,我发现如果没有同频的学习进度,就算有线下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质量,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习一段时间开始。一期全部有书的明粉我建个致良知学习群,对着书,我为大家做学习计划看板,及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到一些明粉们,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其实,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明心学自媒体的中国第一人,用自媒体的方式,让时间来见证“致良知”能否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为神奇,来验证阳明心学“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种伟大而神秘的能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10篇

明朝一哥王阳明: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这是古今圣贤的最高理想。

纵观历史长河,能达到这三不朽境界的也不过才两个半人。

半个人说的是曾国藩,而剩下的两个人呢?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另一个则是大明王朝的王阳明。

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世界上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不仅哲学上建树颇高,而且能文能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济世奇才

江南自古多才人。明宪宗成化八年,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里,王守仁在此降生。

他天生异于常人,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个多月才出来。据说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送子,因而祖父便给他取名王云。

可就是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史书上说他到了5岁时居然还口不能言。

某日一高僧至其家,他摸摸王云的头,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让他父亲王华给儿子改名王守仁,王华欣然照做,于是王守仁这才开始说话。

九岁那年,父亲王华中了状元,随后举家迁居京城。王守仁读书时非常聪明,不仅饱读四书五经,对于其他书籍也颇感兴趣。

且思想异于常人,在私塾里读书时,某次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要紧事呢?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官呀!王守仁反驳道:不,我认为人生最要紧的事是做一个圣贤之人

民间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无志空活百岁,立志须趁早,这样才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王守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一做就做成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十七岁那年,王守仁成了家。然而成婚当日却不见他人影,后来还是他的岳父第二天在一个道士那儿将他找了回去。

原来他与道士坐而论道,竟然忘了结婚一事,此事在当地一时传为奇谈。

1489年,王守仁携夫人返回浙江老家。在路上拜谒娄谅时谈到了了格物致知理论,回家后他遍读朱熹著作,研究朱子理学。

为了实践格物致知,王守仁去竹林里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结果一无所获,还为此大病一场。从此便对格物学说产生了质疑。

所谓空想三年,不如实践一天。整日空想,只会产生无尽的问题;只有亲自去实践,答案才会出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做任何事,只有先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光说不练,什么也不会得到。

二十来岁时,王守仁考进士未能得中,但是在朝堂上写了一篇文辞兼美的状元赋,招致众人嫉妒。于是再次参加科举时,依然名落孙山。

别人榜上无名都伤心不已,独他一脸淡然: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在失落潦倒的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够更好地修行自己。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风雨不动安如山,苦难,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磨砺。

明武宗正德元年,大太监刘瑾擅权,大肆逮捕反对自己的官员。

时任刑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为上疏要求释放这些大臣,结果奏折落到了刘瑾手里。刘瑾大怒,假传圣旨,将王阳明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任从九品驿丞。

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王阳明怎么也没想到,在去往贵州的路上遭到刘瑾手下追杀,最终他伪装跳水自尽,这才勉强逃过一劫。

来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王阳明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教化百姓,得到了民众的爱戴。

险恶的生活环境下,王阳明结合自身的痛苦遭遇,日夜反省。某天豁然开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遇到困难,不要急于求助外因,而应该反省自身。活在当下,多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外求皆虚妄,最应求助的应是自己的本心。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了震惊朝廷的叛乱。王阳明接到消息立刻赶往吉安,募兵征讨。但他没有兵符在身,一时无法调兵遣将。

只得来了个疑兵之计,假装传檄各地,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宁王。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八万人,会同自己的部队共十六万人,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同时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与熟知宁王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全数落到了宁王手里。随后,李、刘二人果然劝宁王进兵南京,宁王大疑,按兵不动。

等了十多天,宁王发现朝廷并未派兵,于是沿江而下,逼近安庆。

而这时王阳明已经率领临时组建的八万多兵卒攻打宁王的大本营南昌,南昌守备空虚,宁王又迅速回援。两方人马于鄱阳湖激战三日,最终以宁王兵败告终。

王阳明仅用35天的时间便平定了宁王精心筹划了30年的叛乱,且还是临时组建的军队,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面对生死险境时一颗强大的内心。内心强大,就能绝处逢生,无往而不胜。

此心不动,才能随机而动。而此心不动的秘诀就是平时多读书,锻炼自己的心智,增加自己的修养。

如此,面对危机时才能沉着冷静,坚定自己的信念,以静制动,将对手打败。

嘉靖元年,父亲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两年后受邀至稷山书院讲学,随后又在绍兴创办阳明书院。开始和**到处讲学,宣传心学。

有一天,他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看到了什么?王艮用一种非常傲娇的口气回曰: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看出了他的不满,于是说:你看到满街都是圣人,满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一句话道出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该具有的修养和教化别人的方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心存善意,对他人包容、友爱,这样的人,无论谁都会愿意亲近。

当你抱怨时,应该省视自我,是否修为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世界并没有亏欠你,大多时候,是你亏欠了自己!

1527至1528年,王阳明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告老还乡。

船行至章江河畔,王阳明自感撑不到家乡,于是让人帮他更换了衣服,倚着侍从坐了一夜。临终前,**周积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君子坦荡荡,生时如此,死时亦如此!他的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风曾抚我襟,雨曾滋我心,我曾挥挥两袖轻。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韬武略样样在行。

他的心学,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他的思想中受益匪浅。

连日本的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都是他的铁杆粉丝,直接在自己的随身腰牌上刻写:一生伏首拜阳明

垂髫之年出语迟,未想竟是龙凤姿。留得千秋功业在,代代传与后人知。这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我们穷尽一生所求的,也不过是像王阳明先生那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读后感 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议论文 ,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1

《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朱元璋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讨饭,1347——1352年撞钟,1352——1368年造反,1368——1398年当皇帝。

从朱元璋的主要经历看来,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强有力的靠山,他只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呀。可是,他后来为什么要造反呢?因为他的父母 都在饥荒中死去了,北元皇上又无能,他就起兵造反。后来他又败在手中的张士诚,原本是朱元璋的地,而张士诚却非要去抢。哼!我当时就想,张士诚也太自不量 力了,朱元璋连比他强大100倍的陈友谅都消灭得了,人家可是个天生做皇帝的料,你要有骨气也要看人、看时候呀,如果你是我,反正呢,朱元璋是先灭陈友谅 的,我就坐山观虎斗,好好看一场戏,等灭了陈友谅,我再死命去巴结朱元璋。瞧瞧,你在城里煎熬,有骨气了那么久,到头来还不是个死!三族全灭了,没得到一 丝好处,你还不如像我这样做呢!我挺喜欢马皇后,因为她宽容、仁慈,多处劝说朱元璋,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有其母必有其子,可见得太子朱标是像他妈妈的,虽 然他是个男的,但他没有像他父亲那么狠,杀了无数个人,用杀人如麻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马皇后虽然脚大(大脚马太后嘛),可我依然认为她是我们女子(女孩、 女人)的骄傲!

朱元璋和马皇后一点也不同,单看胡惟庸案件吧,他淡淡一个“杀”字,与这事有关的人就被统统灭了三族。朱棣就像他父亲,这也证明,只有狠的人才能当皇帝, 朱标都被立为太子了,按理说太子就是铁定的王位继承人,可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中,可朱棣这位皇帝也痛苦,具体是什么,我就等着看《明朝那些事儿》 的第二集了。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很有趣的,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我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幼稚,但都是书促使了我的思维发展。以后,我继续不断地看好书,相信我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思考越来越深刻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2

今天放学回家,我把作业做好了,看时间还早,便随手拿起《明朝那些事儿(陆)》读起来,虽然讲的是历史,但真是太有趣了。

这册主要讲了“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明神宗万历。为争国本,万历与大臣们展开拉据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随即兴起,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可见团结是十分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打 乒乓球 ,我和曹安东搭配,对战其他双人组合。对手很强大,每次都朝我们的弱点打,不过每次我们都赢了,这主要是我们配合得好,团结一心力量大!我们的秘诀是,短球我来挑,长球他来拉,扣球我来抽,搓球他来接,我们都让对方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这样就战无不胜了!

这册中,我最喜欢袁崇焕。他考上了蔗吉士,并拜朝师孙承宗,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在锦州,努尔哈赤以绝对的优势攻城,袁崇焕率领军队奋勇杀敌,并用炮火、火筒攻击,将士们团结一致,齐心杀敌,致使对方伤亡惨重。最后,努尔哈赤发动所有兵力拼死一搏,袁崇焕则讲究策略,摆出“三环阵”抵挡,诱敌深入,努尔哈赤中了连环计,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身亡。

这就如同打乒乓球,要讲究战术和策略,除了要了解对方的弱点,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压着对方打,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让对方不能发挥,这样自己就会越打越顺手,直至胜利!

学习也是一样,也要讲究 方法 ,对自己不好的功课要多花时间看,多练习多巩固,成绩总会有提高的。另外要劳逸结合,保持精力,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3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悠久的历史和浩瀚书籍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如今,我也有幸读完一本史书,当年明月著“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在这本书中,朱元璋靠着他的毅力和实力,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成为一个至高无上,拥有无限权力的皇帝。然而,他成功的起点,就是从参加起义军开始。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由于他的上司郭子兴怕他抢了自己的位置,对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郭子兴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关在了牢房里,不给他饭吃。幸好是朱元璋的妻子(后来的马皇后)每天给她送饭吃,朱元璋才没有饿死。最后郭子兴考虑再三,觉得还是不要杀他为好,于是就把它放了出来。朱元璋也感觉到自己在这里呆不下去了,于是便假装申请带兵出征。然后攻打并占领了郭子兴的老家——定远,后来他所管辖的领域逐渐扩大,又消除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两大障碍,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又打败了自己的死对头——元,并统一了中原,成为了皇帝。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朱元璋佩服的真是五体投地。从一个受苦受难的农民,到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当他成为皇帝以后,他还时刻为他的后代着想。消除了以后有可能危害后代的人,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当好皇帝。

书中的朱元璋是一个有毅力,为后代着想的一个好皇帝。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毅力之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不欺压比自己弱小的人,要同情弱者,并且要善于帮助他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4

在这个暑假,我抽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朱元璋。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彻底明白了“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者风范,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像在鄱阳湖一战中,就在朱元璋命悬一线的时候老天吹来了一阵东风,朱元璋趁着大风赶忙放火箭,火势也顺着大风立即蔓延开来,这场火毁了陈友谅好多战舰,也成了朱元璋赢取这场胜利的关键。不仅如此,老天还让他遇见了这么多实力战将,而朱元璋本身就很爱惜人才。那些战将遇见了他,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你知道吗?其实朱元璋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家庭中,他的人生一波三折。曾经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磨难,失去战友的信任。他有着超出常人的精力与智慧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我对朱元璋的认识起源于他推翻元朝,创立自己帝国的那时候开始。由于他是贫困出生从小就受到官员的辱骂。所以身为皇帝的他简直恨透了那些官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去收税的官员,所以可想而知,他去“复仇”了。如果用一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铭: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绝。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像在胡惟庸事件中,单单他一个人做错了坏事,就把3万多人给牵扯了进去。可见这做的是有多么的绝情啊!

我想朱元璋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他坚韧的毅力,不被困难所吓倒,为民着想的精神。当机立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5

合上书本,我还沉浸在书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从小学起,我就非常喜欢历史,经常看一些 历史 故事 和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但是小学没有历史这一门课,等到初中终于有这门课了。不过,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像我一样喜欢历史,总是有同学说:历史枯燥无味是老古董,我总是想反驳他们,可总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因为大部分史书都是很无聊、枯燥的。但是暑假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让我找到可以反驳那些认为历史无聊的人的理由了。

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用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600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继续讲述了至明末的276年的历史。

这本书里的语言,生动有趣和别的史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个人物作者都用了独特的描写手法,使我们看了意犹味尽。不像某史书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十个字,此书仅以文字的魅力就能让无数人沉溺其中,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精彩的片段。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本后面介绍了明朝经历了“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仁宣之治”的资本全部赔光。每看到这里,我都为明朝的损失而痛心,军队全军覆灭,都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连皇帝都被抓走了。不过关键时刻著名的忠臣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于谦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片断告诉我们:英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者,也复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历史本身很精彩,因为它能使我们了解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能让我们 总结 出前人的 经验 ,教训,能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为官的道理。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 文化 大国,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6

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成败只在一瞬之间,细微的动作足以扭转整个战局。反观武将对垒似乎略为逊色,没有腥风血雨之感,仅限于拳头的较量,却那无力,心灵的对决才是真正强者对垒。每朝每代正与恶两方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胜利,而胜败就在一瞬之间,一言一行充满杀机,为了权力的争夺,诛杀良臣,排除异己,抄其满门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当中,为了权利诛杀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战争就好一点,胜生败死,战略战术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强大,明三大营全军覆没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场战争,对心灵认知的改变。

文章 中的史实改变了我对常规历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动与不动皆处死地。到头来杀与被杀只是别人的棋子,死的那样不明不白,无缘无故,有的到头来只是一撮黄土。顾全大局,从别人思想出发,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对手后招与意图,出奇制胜,自己的想法必让被别人所猜。不论辽东铁骑、戚家军还是后来的关宁铁骑,尽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灭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没有成功之前尽量装孙子,一朝成功,斩草除根,成就霸业。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与我不谋而合,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过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信仰。别人看法没有改变他,他对朝代没有贡献,仅一本游记,却被作者用于结语,在我看来他的出现加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过好就行,在乎别人干嘛,我将按照自己方式方法来,这就是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不谋而合之心无意语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这样,这就是历史,很简单,它就在那,谁看都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7

王守仁的一生,可谓十分精彩,他不仅创立了心学,武艺也十分高强。总的来说是齐名于孔、孟、朱圣贤。

王守仁12岁已经相士点拨,立志要做一个圣贤。他父亲却十分不赞成,他参悟圣人之道,开始格竹。连格了好几天,最终只获得了感冒。探索了兵家,理学,辞章,道家,佛家,希望有所收获,可是年过30,仍一事无成。更有趣的是他去参悟佛家时还把一位资历很深的老禅师劝回了家。后来他一直在寻找理。终于,他被贬到只有龙能住的地方——龙场,在一个幽静的夜晚,他找到了理,理便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欲。他便跻身于圣贤。后来他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寻找盟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并且不求功名利禄,还教了许多**,名满天下。

在王守仁的顿悟中,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的心学是十分奥妙的,帮助了他解决了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并且平定了叛乱,使人民的生活变的幸福,在生死一线时,化险为夷,让人心服口服。

王守仁的箭法十分好,有一次朝中太监想羞辱他,让他在练兵时 射箭 。他连发三箭,都命中红心,迎来阵阵掌声,那太监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从这件事可见,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本领是不行的,想要化险为夷,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真正的实力。

王守仁在平定叛乱中,心系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不求任何功名利禄,正因为他有这种精神,才感动了朝中太监,与他并肩作战,平定了叛军,让人民过上了好生活。

王守仁足智多谋,善用兵法,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巧妙的打退了宁王朱宸濠的叛军,我认为他可以当一名合格的军师。他在妖孽横行的宫廷里可以来去自如,说明他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生于乱世,有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朱厚照,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却还能心系人民,不求功名利禄,平叛乱,使人民的生活少遭受着灾难,并且还创立了心学,这才是真正的圣贤!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8

最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是在表姐夫的家里上网时,无意中在天涯论坛看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天天追着看连载。后来,当年明月又转移到新浪博客上连载,我也跟着转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荐给书友,凡是看过都说好。

一次,我和办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时谈到了这本书。她听完介绍后问:“真有你说得这么好看吗?”我忙说:“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来给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当我把第一集递给她。她面露难色道:“这么厚呀!我平时最多翻翻《知音》《读者》,好多年都没正儿八经看过书了,不晓得看不看得进去喔?”

我说:“没关系,你先试试蛮。如果觉得不好看,明天还给我就行了。”

结果第二天一上班,她兴冲冲的就跑来告诉我:那本书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饭就一直坐在床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后来,她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书给抢了。还骂她:“啥子书这么好看哟!你看得这么虾,我也来看下。”她说:“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个厕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厕所回来,发现她老公也坐在床头,正看得笑嘻了。结果,夫妻俩干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书全部看完了才关灯睡觉。

说完,她急着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给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册(后来又出版过九册版),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法来讲述正史,因此让人欲罢不能,笑不绝口。其实,当年明月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里的书却读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的认识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这套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七遍。第一遍让人笑,第二遍让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则让人沉思、反省。诚可谓:受益匪浅!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记者采访当年明月。记者问: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他慢吞吞地说:我小时候在亲戚家的书柜里看过一套林汉达、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从此就喜欢上了历史……(大意)

我一听,顿时就乐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9

当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印象最深的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于谦,而是坚持不懈,不肯放弃,坚持自己想法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具有许多功劳,学识渊博的人。他希望儿子能与他一样,用自己的学识当上官儿,并老老实实的过一辈子。可王阳明偏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变得平凡。他刚开始十分认同朱熹的论点,可后来又觉得朱熹是错误的,就将朱熹的论点全部推翻,并尝到了顿悟的感觉。刚开始被人们所鄙视、被王华所失望的王阳明,一鸣惊人的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提到了与孔子老子等人所并肩,本被别人所冷落的王阳明,永远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而那些瞧不起的人却被历史海洋所吞噬。

其实,一个人被旁边的环境所禁锢,不要被金钱地位所诱惑,更不要因权力、虚荣而迷失自我。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收获了多少,而是付出了多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永远相信自己,那么迟早有一天石头将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在人生的路上有许多坎坷,不管旁边是鲜花还是掌声,不管旁边是嘲讽还是冷落,只要你跑下去,并且跑到终点就是胜利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10

说到历史,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那就请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绝对可以颠倒你对历史的看法。

这本书的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描写了在明朝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却能当上皇帝的人。

朱元璋小时候饱受元朝的**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个一无所有的民农,是通过造反才夺得了天下。他没有受过 教育 ,却能够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一个军事天才,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朱元璋令我最敬佩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够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迎战方法。在这三个本领前,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让我们能够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会捡到许许多多的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是却只有一把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在带领大军作战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就会失去一切。但是朱元璋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因为自信,他相信的自己的决定;因为自信,他登上了皇位。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教会我的,不多,但是却能使我终生受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10篇相关文章:

★ 当年明月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5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初二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初一范文10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 暑假阅读之《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900字初中生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小学生范文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