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可以用铅笔,中性笔或钢笔写字,但不同的笔有不同的优缺点。
1、铅笔的优点
书写方便,可以擦除修改,适合练习字体和笔画。缺点是书写效果不够清晰,容易脱落和污染纸张,而且需要经常削笔芯。
2、中性笔的优点
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不易褪色,而且价格便宜。缺点是不能擦除修改,容易渗透纸张,而且对纸张的质量有一定要求。
3、钢笔的优点
书写优雅,可以培养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节约墨水。缺点是书写难度较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力度,容易漏墨和堵塞,而且价格较高。
4、那么在选择钢笔时的注意事项
笔尖的大小和形状。一般来说,钢笔的笔尖有EF(超细)、F(细)、M(中)、B(粗)等不同的大小,还有圆形、斜形、弯形等不同的形状。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F尖或M尖的圆形笔尖,因为这样的笔尖比较适合中文书写,而且比较顺滑和耐用。
笔杆的材质和重量。钢笔的笔杆有金属、塑料、木头等不同的材质,重量也有轻重之分。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塑料或木头的轻质笔杆,因为这样的笔杆比较舒适和安全,而且不会给手部带来过多的负担。
选择铅笔时应该注意铅笔规格和铅笔的质量安全
1、根据用途和年龄选择合适的铅笔规格
铅笔的规格以H和B表示,H代表硬度,B代表黑度。H越大,铅笔越硬,颜色越浅;B越大,铅笔越软,颜色越黑。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铅笔规格,比如素描需要用到多种B系列的铅笔,速写需要用到2B或3B的铅笔,制图需要用到3H或HB的铅笔等。
2、检查铅笔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购买铅笔时,应该注意查看铅笔包装上的商标、产地、合格证等信息,选择达到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品牌铅笔。应该检查铅笔是否含有重金属元素的问题。优质的铅笔应该有天然的木材香味,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漂白剂和染色剂,铅芯应该与木材紧密相连,均匀顺滑。
这个原因具体如下:
1、可擦笔的笔油含有毒物质,长期接触对身体有慢性毒害。
2、小学和中学是学生字体成型的关键时期,可擦中性笔和圆珠会严重影响字体成型,可能导致以后出现“烂字”的严重后果。
3、容易养成不严谨的习惯,用了可擦笔,学生觉得错了也无所谓,养成习惯导致在中考和高考时,写错然后修改(不允许使用可擦笔,也不允许使用修正液和修正带),是会扣卷面分的。
4、可擦笔的显色度不高,可擦笔的笔迹容易受温度的影响、可擦笔的字迹容易消失。
三年级可以用铅笔,中性笔,钢笔写字,要尽量少地使用圆珠笔。
1、首先的选择是使用中性笔。因为在现在最多使用的就是中性笔,中性笔相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用中性笔写字整体感觉较好,明亮,体面,书写润滑流畅、线条均匀,最主要的还是现在大部分考试或是其他的书面文件都需要使用黑色中性笔书写。
2、三年级还可以选择钢笔练字。钢笔的使用较为麻烦,而且价格比较昂贵,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可以是用钢笔练字,相比于练毛笔字,我感觉钢笔字会有更好的用途,练就一手钢笔字在以后不仅是一个加分项,还有助于审美等方面的提高。
3、学生要尽可能的少使用圆珠笔,因为使用圆珠笔写字,无法达到横平竖直的要求,它的笔尖比较画,很容易达不到练字的标准,写出来的字特别难看,所以不要因为圆珠笔价格便宜,就选择圆珠笔,在学生时代练就一手好字还是十分重要的。
三毫米可擦笔。
那要看老师的要求了。一般情况下,因为才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建议使用三毫米可擦笔,更方便涂改,也能保持书写的美观干净。等年级高一点,书写习惯更好了,书写更流畅了,再改用钢笔。
圆珠笔和钢笔三年级都可以开始用。
这两种笔不像铅笔那样写错可以擦掉,在使用圆珠笔和钢笔时的时候,需要更加认真,才不会写错。虽然有修正带和涂改液,但是这些东西都含有有害物质,因此建议少用。
不过,现在还有可擦笔,可以作为铅笔到圆珠笔的过渡,适合一些书写较差的同学。圆珠笔最好不要使用那些有带香味或者色彩鲜艳的,对孩子的身体不好。
使用常识
1、该笔比一般钢笔坚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当,往往写不出字来,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结在钢珠周围阻碍油墨流出的缘故。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
2、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入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墨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3、圆珠笔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写出来的字迹起初很清晰;可是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一久,字迹就会慢慢的模糊起来。这是因为圆珠笔的油墨是用染料和蓖麻油制成的。油与水不一样,它很不容易干,日子久了,油就会慢慢的在纸上浸开去,字迹就会变得模糊。
4、圆珠笔落地,如笔尖90度碰地,则圆珠笔笔头不会损坏,但若收口处碰伤,这样就会在此缺口处产生“冒油”现象,严重时,球珠还会脱落、出现书写困难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