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扩展资料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
前运算期(2~7岁)、
具体运算期(7~12岁)、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所以,该年龄段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一定时期内,学龄前儿童的统计信息,是国家发展幼托事业和安排保健机构的重要依据。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儿童在2岁时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刚刚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据人格塞尔报道,他们虽然喜欢与别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与他人一道玩耍,独来独往,自得其乐,还缺乏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总是抢先占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3岁时儿童开始结交朋友,开始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他们喜欢讨大人高兴,对成年人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适当指教往往能作出正面反应。4岁的儿童确实乐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亲密、愉快。富有创造力并相互影响。
学龄前儿童的育儿教育
学龄前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里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
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教给宝宝一些常识性知识。比如与宝宝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告诉宝宝老鹰是什么?小鸡是什么?玩过家家的游戏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非常地爱他。
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保拉·斯坦曼根据儿童发展阶段,把自我保护的知识区分成了3个年龄层次,分别介绍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的安全知识教导。下面我们一一来分享:
一、学龄前儿童
1、 别盲目告诉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父母最常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实这个规定,孩子很困惑,因为他们不能真的理解“陌生人”到底指的是那些人。
如果说“陌生人”指的是“不认识的人”,那我们大人每天也在跟不认识的人说话打招呼,同时还教导孩子有礼貌,比如“对店员说谢谢、对让座的叔叔说谢谢”。
所以与其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如告诉他们“无论你跟任何人去任何地方,一定要告诉父母或照顾你的大人。”
另外学龄前阶段,要教孩子辨别周围的人,并教他们区分陌生人和真正帮助他们的成年人。
有个妈妈经常教导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走”,当孩子在街头走丢时,街边巡逻的警察试图帮他找妈妈,孩子却哭闹着不肯让警察接近。
因而父母不要恐吓孩子“陌生人都很可怕”,要教他们学会辨别不怀好意的陌生人。
当然这个辨别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但父母从小要有意识教导孩子。
2、 记住个人资料
很多父母在孩子会说话后,就会教他们记住父母的电话姓名。
保拉·斯坦曼在《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里也这样告诫父母:“务必教导学龄前儿童说出自己的全名、地址、电话号码。”
教会孩子后,要记得时常帮他们复习熟记,保证孩子在紧急情况下能完整说出。
另外,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别人,只有警察、消防员等救援人员询问时,才能如实告知。
3、 主动介入孩子与他人的互动
假如你带着3岁多的宝宝去公园玩,碰到有人夸奖孩子,并要求抱孩子时,你会怎样做?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断然拒绝,但也有部分父母碍于面子,会让陌生人抱孩子,心想“自己在跟前看着,不会出事。”
但这种做法很不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必须主动介入,为孩子设下安全界限,如果不好意思断然拒绝,可以委婉表示“谢谢厚爱。孩子不喜欢陌生人抱。”
还有一种情况,碰到有人给孩子食物,很多父母都盛情难却,勉强接受。在父母影响下,碰到陌生人给食物的孩子,可能就会下意识接受。
而很多孩子被拐走,可能就是接受了陌生人的糖果点心,因而父母要告诫孩子“接受任何陌生人的食物、礼物前,都必须征得父母同意。”
关于这个规定,父母每隔几天都要口头提醒孩子几次,让他们把规定内化,这样才不至于被轻易拐骗。
4、 为孩子准备完整身份辨识材料
其实这件事,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应该去做。
为孩子准备一份完整的身份辨识材料,其中包括一张清晰近照和一份完整外貌描述,并找适合的人帮你录像、录指纹。然后把这些材料放在安全地方,而且要容易取到。
因为孩子长得快,所以要及时更新照片。当然希望所有的家长都用不到这份材料。
二、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
保拉·斯坦曼在《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里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比学龄前儿童具备更多能力,也能够吸收更复杂的资讯。但他们刚开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必须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教他们安全自保的知识技巧。
1、 教孩子主动寻求帮忙
我们已经教过学龄前儿童如何辨别那些大人是帮忙的,在孩子上了小学后,我们就可以教他们如何主动寻求某些成人的帮忙。
可以借由角色扮演,让孩子练习在紧急情况下,告诉好心人他的姓名、地址与电话号码,告诉孩子表达清晰。
当然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发展信心,信任来帮忙的警察、消防员等。
2、 学会“呼救”
保拉·斯坦曼在《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里说:“你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可以学习一项自我保护技巧‘呼救’”。
告诉孩子遇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抓住他时,练习具体字句,比单纯喊“救命、住手”更有效,比如教孩子这样大声呼喊“我不认识这个人、他要绑架我。”
有些孩子可能觉得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很丢人,父母一定要告诉他们:在紧急时刻大喊大叫是值得鼓励的。
3、 教孩子辨别、信任自我感觉
美国安全专家、危险预测专家加文·德·贝克尔在《恐惧给你的礼物》中再三重复:“相信你的直觉,而不是科技,将保护你免受暴力的威胁。”
这也是我们要教孩子的,相信直觉,当察觉到危险时,及时做出反应。
但对危险的直觉意识需要父母培养,当孩子对你表述不舒服时,你要尊重他们的感觉,并且不要因为负面情绪批评他们,鼓励他们表述。持续教导下,你就能建立一个让孩子能辨别信任自我感受的环境。
这样当孩子在外遇到危险,会立刻察觉,产生更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保护自己。
4、 和陌生人进行安全互动
表姐前天给我讲个事:有人敲门说送快递,家人都没反应过来时,10岁的小石头就已经冲过去开了门。
表姐狠狠批评小石头“不问清就乱开门”,小石头不服气辩解:“送快递的,我才开门。”
很多孩子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开门,比如送快递、送外卖。但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也隐藏着危险。
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无论是快递还是外卖人员,都要先告诉父母才可以开门。
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学习如何与陌生人安全互动,父母不要跟孩子说陌生人都很危险,而是要告诉陌生人对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当的。比如陌生成年人请求孩子帮忙、或刻意接近孩子时,告诉孩子严肃拒绝。
5、 利用通关密语
上小学的孩子放学通常需要接送,但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可能无法及时接孩子,于是找亲朋好友帮忙接送。
对此,保拉·斯坦曼在《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里说:“你可以教导小学生,他们只可以跟几个特定的人上车。不妨拟张授权驾驶清单,列出可接孩子的人,然后告诉孩子名单上的人都有谁。”
名单写下后要定期更新,并经常和孩子复习名单,确保孩子记牢。
如果碰到特殊情况:你需要找不在名单上的人来接孩子,这时候就用上“通关密语”。
在这之前,先跟孩子说好:“如果我不能及时来接你,我可能会找别人去接你。为了确保这个人时来接你的人,我们来设定一个通关密语,来接你的人能说出通关密语,你才可以跟他走。”
如果孩子不慎泄露通关密语,及时更换,并鼓励孩子保密。
三、小学四到六年级
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渴望自由,讨厌管束,所以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比如让他自主上学、回家。
但在这之前,你要保证他们学到了足够的自保知识以及技巧。
1、 更新防范陌生人的技巧
这个年龄的孩子总希望独自外出,或者结伴外出,并且讨厌父母跟着。所以就算之前你已经告诉他如何安全与陌生人互动,你还是应该另外告诉他一些信息:
跟朋友结伴外出时,不要落单。在人行道走时,要跟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有人在人行道太过于接近自己,内心感到不舒服时,告诉孩子尽快过马路,寻求救援。
如果碰到有人开车靠近或者跟踪,就离马路远一点,无论车里的人怎么说,都保持离车3-4米的距离。
为了保证孩子明确认知安全距离,父母可在家给孩子演示,让他知道安全距离有多远。
2、 街头自我保护技巧
在你决定让孩子自己骑车或者坐车去上学前,你必须亲自跟孩子走一遍路线,确认路上是否有不安全的地方,以及如果碰到危险去那里求救。
跟孩子约定好安全路线,告诫孩子要走预定的安全路线,不要试图走捷径,抄近路。
如果孩子需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他们需要认出沿途路标和街名,熟悉要上下车的站点,以及沿线经过的所有停车点,最好熟练背下来。
为保证孩子更熟悉线路,父母可陪孩子坐车上下学锻炼几天,直到孩子熟练掌握,再放手。
另外,告诉孩子,独自搭车时尽量靠近司机或乘务员,不要在车上埋头玩手机或睡觉,保持必要警觉。
之前教过孩子遇到危险可以向什么人求救,现在再次复习并确保他们熟练掌握。
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自由,让他们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成为自信的孩子。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给孩子超出他们所能掌握的安全责任。
教导孩子安全自保是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因而父母必须学会随着孩子成长,不断更新自保知识技巧,并及时教他们。
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教会他们辨别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要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