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每天春暖花开》讲述的是平凡的人的艰辛与苦难,低谷和不幸,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愿你每天春暖花开》读后感,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丁立梅,她的'文章多次入选中学教材、各类教辅书,被称为“最暖心的作家”。她描写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在这本《愿你每天春暖花开》书中,一颗文竹花盆里的小草,小区变一排五六层楼高的水杉,到她家装潢的两位师傅,散步途中要遇到的一丛蔷薇,这些都是作品中的主角,从中发现美。
她的作品不如余秋雨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没有史铁生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没有季羡林先生的云淡风轻,但却有自身独特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以及有唤醒我们对这个世界纯真清澈的自己的力量。喜爱她的文风,清新淡雅。凑巧,她写《人间四月天》,我也写过。可能因为四月是美好惬意令人难忘的时间。我写水田白鹭油菜花香,她写桃花茶花垂丝海棠油菜花杨柳。对桃花的描写是这样的:只是一棵树,算不得繁密,像国画**随意挥毫,勾勒出那么几枝,丰谷却立时显露出来。
一小朵一小朵粉红的花,撑在上头,凌空远眺,眼波流转,顾盼生风。 把桃花在春天中肆意开放,风情万种又有风骨的韵味写的传神,四月的很多事物对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笔力达不到四月的精神,而丁立梅写出了四月的意味,在语言上让我学到不少,也感受到文学功底薄弱。书读的多,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越发现渺小,就能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读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篇1他们最幸福?我们不幸福么?错的,能看到《他们最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是不是很拗口~哈哈 不止一遍说过,大冰哥哥是我的老情人…… 因为看他的电视长大的,偷赞一下。从一席就很期待这本书,买来很久很久了,我看书速度惊人,小伙伴告诉我的,一般的书别人几天我真的只需要最多俩小时,但我用一个多星期看完的此书,不是字多,是需要消化。
他们都很幸福,无论是路平还是花裙子妈妈生下的娃娃,知足是最大的幸福!能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一直是我们孜孜追求的。宿舍整洁没有热得快是宿管阿姨的幸福;出几个人才是我们二流学校的幸福;吃得好且便宜是我们的幸福;买一所大房子把爹妈接来跳广场舞是我 未来的幸福…… 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活慢慢接近理想同时发现内心满足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为了各自的满足都在卯足了劲的蹦跶!
《他们最幸福》带给我很多感动却没有改变我什么,我依然寂寞空虚冷的守着爱情、依然要翻遍58为找个适合的实习工作、依然每天夜里默念着背单词第二天睡到晒**~ 我觉得真正的觉悟不是看完我们都去丽江 我们都去拉漂 我们都辞职做自己原始的梦想,而是感悟到生活的神奇!朋友的默契!自己的心情!
看着别人的幸福,我们感动羡慕的同时也应吞咽那份苦涩,看看自己现在的窘境或艰难,想象自己的努力终将换来丰满的未来;
看着大冰的幸福,我们感叹如此多超越亲情的挚友,自己为毛没有收到五湖四海的明信片?于是默默拨通几串电话号码,声音依旧温暖……
看着身边人的幸福,我羡慕他们的稳定,他们却羡慕我的空白,生活就是如此神奇,因果循环,一朵一果,一花一木,自有它的幸福和烦恼,《他们最幸福》不是说教,在我理解是教给我生活态度,无论漂泊无论贫穷只要是自己的追求 那就是开森啦! 改变不了社会和他人,那就不去理会,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没准你的经历会被王大冰张大兵李大饼写成书呢?
千金难买 ——爷乐意!
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篇2《他们最幸福》是大冰新出的一本书,昨天下午可是一口气看了三个小时,时间竟然感觉很短,也没有感觉眼睛疼痛,是手机真给面子,还是书中人物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
以前只知道大冰是山东卫视的主持人,看过他主持的节目,很阳光,很帅气的小伙子。没想到他也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背包客、民谣歌手;在旅途中有着生死经历。每当录完节目以后,只买上单程机票从济南飞到成都,到**,回来时全靠然后一路靠卖唱,主持、画画赚盘缠。在火车还没有通到**的时候,他从成都一路徒步或搭大巴进藏。沿途认识了许多流浪歌手,结为朋友。他在**过开酒吧,打出一块招牌:只要你是流浪歌手流浪到藏地,我们免费管吃管住。以致后来歌手比客人要多。为了吃饭歌手就组团就上街卖唱赚钱吃喝竟然比酒店效益好好多。大冰热情善良,给这些流浪歌手在人生最穷困最艰难的时刻,打开了一扇透明亮堂的心灵之窗;他会为藏族灾区的学校卖唱后募集善款重新建校。他在沿途结识了好多朋友,最感动人的是他在阳朔时的一段经历,在西街一个小石桥边接朋友打来的电话,顺便把一个手鼓放在石栏杆上,接完电话手鼓却没了。这手鼓是**的一个男孩子从尼泊尔买来送给女朋友的,他爱摄影,在**河取景时,往很浅的河水里走了两步,就再也没能上来,大家顺着河再也没有找到他,都说他被菩萨收走了。这个手鼓女孩子后来送给了大冰,大冰带着他去了很多地方,并且在鼓上写了“行走在天涯”。这个手鼓是朋友的魂魄,大冰为此难过了好久,以后也买了很多手鼓,却没有这个好这个对味。
在丽江开了大冰的小屋,屋子不大,一半是书,一半是酒吧,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很多的人,这些人在大冰十多年的旅行人生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大冰可以洒脱的游走于滇藏川,其中也经历了生死危险。这让人产生了深深的震撼,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有着不薄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一种活法和生活方式,去做流浪歌手,在丽江和一些流浪歌手一起卖自己原创歌曲碟,并且还相互帮助。赚到钱后共饮共乐,这种生活方式这种洒脱岂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他书中的朋友都是真实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感动人心的地方。每个人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拘于社会的各种拘泥,路平放弃公务员的身份去北京漂泊,在北京混的稍有成就时,又放弃签约歌手的机会离开北京南下丽江,最后收获了小南京的爱情。小南京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去了一次丽江,散步到D调酒吧,偶遇路平,回了南京以后魂就丢了接着回来和路平走到了一起。小南京后来又与路平经历了生死逃离,不离不弃,这是难得的一种境界。一般的夫妻能够做到大难来临不独自逃,生死相依的能有几人呢?书中的人物很多平凡伟大,有的多才多艺,大多数的优点都是流浪歌手,靠一把吉他走天下,书中的人物在丽江开酒吧不为赚钱,只为唱自己的原创歌曲。不为名不为利就为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浪漫的活着。因为做了背包客,大冰的阅历越来越精彩,因为做了背包客,大冰接触到很多人生活的不容易,但是很多人又很乐于这种别人眼中不易的生活,有时大冰想用自己的媒体关系帮扶他们一把,然而他们却拒绝了;钱不是他们需要的,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能说他们不是幸福的吗?是的他们最幸福。
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篇3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实践流浪。
——大冰《乖,摸摸头》
大冰,最初在我脑海中是意义为主持人的身份存在的,后来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大学的时候,他来我们学校做了一场名为《赶着音乐放牧》的演讲,我才再一次重新想要认识他。原来他早已踏上旅程,开笔当了作家。当天演讲结束我得到了一本他亲笔签名的《他们最幸福》,不喜欢追星的我对这个亲笔签名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于“他们”我却充满了好奇。
“浪荡天涯的孩子,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梦为马,永远随处可栖。”当读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瞬间蹦出了那个宠爱了很久的词“佛系”。对于这个词官方的解释是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但是在我心里他还有更多的含义:豁达、洒脱等等。而这些含义我都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最幸福》就是他行走途中十年其间所遇到的十个他们、十种幸福人生,他说,在我十年流浪歌手的生涯中,遇见过很多神奇的人,今天第一次说给你听。他们的的生活方式,人生出口、修行法门和实用主义者们秉承的朝九晚五、温饱体面、出人头地没太大关系。他们是天涯过客、浮世散人、江湖游侠、流浪歌手……他们诠释了浪迹天涯,在忽晴忽雨的江湖,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的浮世散人的幸福人生。
她:一次酒吧邂逅让她和大冰决定出去散散心,于是一路走去了珠穆朗玛峰,这个不用手机的女孩儿,从始至终不知她的名字,七年记忆只留下了一个倔强身影和一朵头花。
月月:在选择嫁给一杯白开水之前,她在地球各个角落醒来,环球冒险的生活为她换来一段欲扬先抑的成长,也给了她最终能安稳生活的心和品尝幸福的味蕾。
路平:三十之前一直是公务员,却怀着一颗叛逃穷途的.心,北漂就要混成签约歌手时,他选择再次叛逃,他似乎永远是命运的旅人,选择爬在树上看这个世界和地面的人们。
大军:这个浪漫的流浪歌手,每天的卖唱要以150块钱为目标,这一切只为给他的爱人买一条花裙子,日复一日,他们爱情最好的见证就是满橱飘摇的花裙子。
书中的他们,或许选择了我们无法经历的生长方式,或粗野或叛逆,或欲扬先抑或归于平静,最终他们又收获了我们只能羡慕的内心强大。
书中的大冰是真正永远相信生活永远相信梦想永远热泪盈眶的潇洒游吟诗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不是心灵鸡汤的心理鸡汤。初读里面的故事会觉得淡淡的忧伤,好像一不留神泪水就会喷涌而出,这是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感动于他们的曲折命运,固执的执着,他们的性情,情深义重。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几首民谣:《去大理》、《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流浪的诗人》。借着这本书和这几首歌,打开了心里的门,看到了内心深处那个世界,那片向往的土地。他们虽然都逃离了物质,但又在用另一种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质,这样的生活,才是生活,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什么是幸福?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从CCTV到网络传媒,从商海精英到市井草根,声音不同,答案各异。但在我看来幸福并不是站在财富的至高点看风景,而是像他们一样:在基本物质生活、安全保证都无法达到的情况下,用勇气、执行力和乐观勇敢的心,去找寻散落在人间失落的美好。
就像歌里唱的: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向西去大理。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忙碌的生活,或已经迷失了寻找幸福的模式,不如就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他们最幸福》。通过感受他们的“佛系”,寻找自己的幸福。愿你:想得到的都能拥有,得不到的都能释怀。就像文中大冰说的:这个世界是不是你想要的,为什么那么纠结于它?简单的生活呀,触手可及吗?不如接下来,咱们一起出发。
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篇4这本书的作者是80年代的一位流浪歌手,哦,不对,或许是一名作家又或许是一名主持人,他有很多个标签,但那个标签却是他又不是他,他是谁?他就是大冰叔叔了。
《他们最幸福》这本书是大冰十年生长之路,也是十个他们幸福的故事,更是一段有形无声的生活**。**中的他们,选择了我们无法经历的生长方式,或粗野或叛逆,或欲扬先抑或归于平静,最终他们又收获了我们只能羡慕的内心强大。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无论我们当下驻扎在何种生活中,哪怕甘心迷茫,看到他们恣意生长,也会获得笃定的力量,发自内心去相信:幸福的出口绝不单一,并触手可及。
浮游吧,顾名思义,拉漂们多多少少逗留过的地方。大军,不但是个流浪歌手亦是个待人真挚的家伙,尽管一次次地教会街边刚来卖唱的文艺歌手如何吸引别人的眼球,如何为自己拉拢生意。然后文艺歌手领情之后,大军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变换自己的卖唱场所,大军固执的死不悔改,或许是他不屑与这些人计较吧。或许以前也经历过这样到别地当文艺歌手的经历吧,所以才更想要善待别人,就像善待自己。
他很平凡又很不平凡。他说,他有一个梦想,想拍一部胸无大志的**。至于剧本么,大体讲的是,一个丽江混混和一个孤儿院病童的故事。一大一小两个人,两条平行线偶尔交错。然后,小孤儿在丽江混混身上寻觅父爱,丽江混混为了病童,去履行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承诺。
失去生活方向的中年男人,垂危的孩子,两个人彼此颠覆了对方痛楚的人生。可能是为了弥补小时候所留下来的执念。待这部**大功告成之后,他去洒脱的放下了,从不当做人际交往的谈资。他还做过一件非常令人吃惊的事,那就是他耗尽积蓄生了一张16万元的专辑。并且放在街头,和那些盗版烂街头的专辑一起出售。并从不跟路人提起这是一张16万元的专辑,任容人们随心挑选。或许,大军这是在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吧。不被金钱世俗观念所困扰,也许只是为了内心的那份平和。
还有路平,路平路平,但路不一定平。他的故事跌宕起伏但那份浪淘沙的爱情,使他的内心更富足,幸福是种感觉,没有定义,没有标准,没有界限。我是在大学读起这本书的,原因当然是有人推荐啊!大冰在书里写,一辈子那么长,难免对这个世界偶尔会失望或沮丧。
问: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么多浪子?答:他们的心累了。说来也罢,到了大学,我们也成了一种叮当响的浪子。形形**的人物,形形**的生活,简单或不简单,幸福或不幸福,喜欢或不喜欢,问自己!缘聚缘散,缘浅缘深,愿我们每个人能善待别人,善待自己,找寻内心的幸福,珍缘惜缘随缘!
大冰小说《他们最幸福》读后感 篇5利用三天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大冰的处女作《他们最幸福》,感受颇深。
我对大冰的印象之前一直是停留在主持人的标签上,并且对这位山东二线主持人的印象也并不怎么好,可以说除了感觉比较傻和二之外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直到雪歌推荐《一席》,看到他的一期《赶着音乐放牧》,一直到后来在《韩寒一个》上看到他的三篇文章,才发现自己原来长着两只有色的眼睛。
大冰是八零后,山东济南人。他身上有众多的标签:主持人、民谣歌手、背包客、酒店掌柜、作家……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从23—33这十年间在风马藏地、丽江古城这一路上经历的故事和碰到的人,因为从这些人和故事之中我们能寻到一些人生的密码。
《他们最幸福》这本书讲了十多个这样的人,这些人都是行走在出世和入世边缘的人,他们对于人性自由的追寻,对于现行体制的叛逆,对于幸福的另类解读,让你读来欲罢不能,时时有股与当下诀别,一身行囊立马踏上川藏之旅寻梦的冲动。
什么是幸福?这几年好像好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从CCTV到网络传媒,从商海精英到市井草根,声音不同,答案不一,不过讨论来讨论去大体还是离不开好车好房好职位,站在财富的至高点看风景更美。而书中的他们却在财富的最底层安贫乐道,用不一样的人生为我们描绘了别样的幸福风景。景物描写的句子
比如大军,一件裤子从牛子裤到乞丐服,再到五分裤,再到短裤,再到三角裤穿了七八年,这么穷的一个流浪歌手,却下血本花16万去做一张专辑,还拍了一部短片《我想飞…》并在一个**节上获了奖。
比如从十七岁就单身闯世界,环球旅游的月月;比如从白衬衣的公务员叛逃到北京差点成为签约歌手又叛逃到丽江的“越狱者”路平;比如在雪崩中九死一生的成子,比如那位不用手机和大冰徒步从**到珠峰的女孩,还有从名牌大学一毕业就踏上孤旅人生的王博和甜菜以及在沙漠中差点被冰雹埋住的既感性野性也性感的白玛央宗……
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会让你深深地陷进去而不能自拔,让你在那些看似清贫、潦倒、困厄的生活中,一品什么是逍遥、自在、幸福的人生。
不多说了,当你还在为当下苦闷的时候,来看看这本书吧,看了你就懂!
苍穹很蓝,因为它有白云的衬托;河水很清,因为它有鱼儿的跃动;人心很美,因为它有爱人的位置。
给爱留个位置,让温暖在心中荡漾。当阳光懒洋洋地洒遍大地时,可否注视过那婆娑的树枝?地上的树荫疏密相间,随着枝条的晃动而愈发美妙。树枝很慷慨,给阳光留了许许多多的位置,因而它美丽。
或许是我的多愁善感,或许是世间的人情冷暖,我面对一花一草都会感慨万千。我会怜惜昙花的短暂,我会爱护珍奇的小草,我也会嗅着花草的芬芳,在醉人的微风中享受自然。因为我爱,所以我接纳。然而,在亲情的罗盘中,我却如同一只胆怯的耗子,不敢轻易流露自己的爱。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坐在教室浑然不知,只觉得有些阴晦,有些沉郁。下晚自习后,我踏出教学楼,才惊愕地发现雨是如此的猖狂,似乎每走一步都像是踏进了一方水坑,两脚都浸湿了。我无助地望着校门外,寻找熟悉的身影。可是,给我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我失落的心顿时如同这阴晦的天气,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阴暗。我推着自行车孤独地行走在雨中,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萦绕在耳畔。我随声望去,父亲正在雨中伫立等待,我的心忽然转暖。父亲把雨衣披在了我的身上,骑上车载我前行。我看到父亲被肆意的大雨淋透的身体,我看到父亲一把把拭去脸上的雨水,心不由地升腾起一丝感动。
我多想变成一把大伞,撑在父亲的头上;我多想化成一缕阳光,蒸发这豆大的雨滴;我又是多想变成一团火,温暖父亲的心窝。可是我没有,我也不能。我只是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背,在心中留下了爱的位置。我知道,那是一段美妙的回忆,是一卷感人的画面。因为有爱的位置,所以我幸福。
给爱留个位置,让宽容在心中泛滥。当大地绿野如茵,繁花似锦时,可否思考过大地为何美丽?因为它宽容,宽容了花鸟鱼虫,宽容了风雨雷电,宽容了林海雪原,如此缤纷而斑斓,怎能不显生机勃勃?怎能不娇艳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中的一丝丝怨恨也已云淡风轻。我已摸索不到怨恨的结头,因为我给爱留了个位置。
曾经一度嬉戏追逐的时光,曾经一度欢声笑语的时刻,却因为朋友的失信从记忆中渐渐删除。然而,再次重逢的我们,虽是无言,却已忘却了怨恨。渐渐地,我们彼此渗透,相互理解,一种无法抗拒的情谊泯灭了我心中的怨恨。我发现,她的笑靥依然粲然,她的笑声依然娓娓动听。我已释然,因为我为爱留下了位置,所以我幸福。
天空,净下来吧,给白云一个位置/小河,净下来吧,给鱼儿一个位置/心,净下来吧,给爱人一个位置/灵魂,净下来吧,给诗歌一个位置。
诚如是,给爱留个位置,让生命之歌悠远绵长!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七篇)
那么你知道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1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史铁生在二十多岁时腿就永远的瘫痪了,陪伴他的只有悲伤。他的双腿残疾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那段时间,他愤怒,悲伤,常常想求死。他奋力地捶打他那两条“残废、无用”的腿,心中的怨恨和忧愁化为一颗炸弹,仿佛随时随地就要爆发。生命对他来说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是一碗苦涩的中药。幻想一下: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双腿瘫痪,难以上学,找不到工作,再也不能跑、跳或者是走路了。只能借助一辆硕大的轮椅骑行。你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料。前途十分渺茫,你是否也会像他一样?
但悲伤总是暂时的。前方还很遥远们,前途还佷漫长。还不如静下心来,先想一想,为何要求死?好在史铁生后来也明白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认为,人的生命可谓是最宝贵的。一生中,很多困难和挫折会一直伴随着你。无论是得了大奖也好,腿残废了也罢,只要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着一颗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不论你的周围是悬崖峭壁还是荒山野岭,看淡一切,愉快地度过余生。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生活是美好的,当它给你一个重创时,要学会反击,并不是躲避它。
看淡生死,看淡一切。这是一位与生活斗智斗勇的勇士告诉我们的道理。
作文有一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生活给你一巴掌,你要跳起来与它击掌!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随光阴流转。
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还想得到点什么,觉得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来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
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是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失。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3“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来到这个世界的十五年来,我接受了这个世界的独特法则,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思想改造,一直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着,并期望着自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使天下大同。
但是反常的情况还是有的。每每有一些平常的时刻,一些不平常的念头滑过我的脑海:我为什么要让一切都变得一模一样、尽善尽美?这一切完成以后呢?后来的人们会不会无所事事呢?为什么要奔向一个苍白的目的地呢?……但我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念头的可怕之处,因为如果我与“别人的”“正常的”“正确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话,老师同学们会认为我自私,家长会打我,我被孤立,最终我将一事无成,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多么可怕!所以看来,建成大同社会是噱头,实现个人所谓的价值是真了。但我在读《我与地坛》之前,我不敢思考这个可怕的问题,更不敢和别人讨论——我怕别人以为我是一个自私的、自作聪明的家伙。这会让我痛苦……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用这样一句话猛地戳中了我的心脏。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是它又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我得把这个“不能想”的问题清清楚楚地想下去。
是的,我们心目中的大同社会真的就是极乐吗?还是会让人们陷入极度的无聊和恐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让我觉得实在俗世凡人心之所向的桃花源中的人们,在平淡得发霉的快乐中为了寻求**与新鲜,让一个外人来此绝境带来不一样的经历的故事罢。
在桃花源,“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举一些不很恰当的例子:如果路上没有垃圾,清洁工将会下岗;如果没有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将会失去活力;如果没有坏人,战斗英雄将会消失殆尽……
潘多拉魔盒或许并不是个错处吧。《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修得正果,但吴承恩没法描述那之后的详尽情景;如果《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没有丢失,这本书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炙手可热;有情人,比如王子公主,在相思辗转,克服一切困难后幸福地在一起了,往往是故事的终结;如果没有可恶丑陋的怪兽,也不需要奥特曼来维护宇宙正义了……这些挫折、磨难,才是真正的“可爱而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啊!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天将黑未黑时最美。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4《我与地坛》让我感动。
爸爸曾说,感动不是觉得这个人太惨了,我想帮助他;而是,这个人原来和我一样啊!我或许还不能说自己和史铁生很像,既没有像他一样双腿瘫痪,也没有写出他那样的惊世篇章,但我确实曾和他一样想离开。
曾经,我被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几近崩溃。我不止一次盯着天花板上一块块掉落的墙皮问自己:“我一辈子都要像这样熬不出头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没有目标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艰难的黑暗之日。在某个想就此了断的夜晚,突然从半睡半醒中惊醒,反应过来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声。
几百个夜晚,天幕转暗,我就戴上耳机,去附近的公园,听着很吵的音乐,发疯般地走上十几圈。其实我很明白史铁生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坛。家里太安静了,在一个内心已无希望的人耳中,寂静时刻会如针扎般刺进心脏。地坛有着自然又不聒噪的虫鸣,起码有些生气,“园子荒芜并不衰败”。
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人生很美好”,就好像冲一个窒息将死的人说:“周围空气很清新”。痛苦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对这样的事,我妈妈和史铁生的母亲选择了一样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嘱与沉默。
我一直以为妈妈不知道我当时那么多消极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妈妈说起当时她看见我写的一些东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时会出事,我顿时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来的原因。
在一个天色苍白的午后,我终于站上了窗台。当我伸出手,颤抖着握住把手时,却迟迟不敢拉开。窗外,雪花飘飘。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开窗户,我的自尊心和倔强就绝不会允许我回头了。我已经记不太清当时的心情,或许当时自己已经麻木了。
我想起了妈妈,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亲情有时是一种累赘,我只想让自己的离开轻如鸿毛。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画面,在小公园的草地上,我穿着一件明**的小裙子,手里还攥着一朵未开的蒲公英,我们都笑得特别开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们了,害怕它们会整瓶炸掉。而现在,我才发现,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隐隐回甘。我从未放下这世间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极点时,才会回忆起曾经那些如雪花般缥缈又美好的往事。我顿悟,之前的我总爱远望天边绯红的云彩。
看吧,人们总是喜欢遥望,好像望得越远就越能够忘记曾经的脆弱与天真。最后却发现,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这之后,我才终于开始回想妈妈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经历了什么。她说,每次我出去的时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灯都关了,只留一盏客厅的灯,然后坐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做,时不时看一眼挂钟。其它时间就翻看我写的文章,一遍遍地担心。她和我说的时候,我哽咽了,泪水蒙住了双眼。
她其实比我痛苦。那段时间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说话,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说过,爸爸只是不断安慰她,没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爷说,但她觉得他们看出来了,因为姥姥云淡风轻地对她说:“我已经给佛祖上过香了”。
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家很坚固。
我也觉得我们家很幸运,我和妈妈都熬过来了。
但史铁生的母亲没有,他比我悲哀。
从那以后,我一直非常乐观,不再把所有的顺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这样活下去。我曾把生活当做一个任务,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现在,对我而言,生活是一个机会。而且正因为我经历过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进那个我拼尽全力才逃出来的漩涡中去,我要奋斗,用奋斗改变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运。
每个人的梦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没有体验过史铁生的苦,但最后的释然都是一样的。
有人觉得,生而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生而为人,结果已定,不必抱歉,尽力而为。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5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坦然。一切尘埃落定,他的笔下,记录着春夏秋冬,记录着变或不变,记录着时光,记录着人世间的爱与奉献;在古老而沉静的地坛,感官被戏剧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镜下被他详细咀嚼,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才能够摆脱世界的目光,摆脱尘世的束缚,仅有自我,思考着tobeornottobe。
关于人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我的身影。”完美能够在巅峰时带来幸福感,缺陷却能够在低谷时带来坦然。相信地坛也有玉砌雕阑、门可罗雀的时候吧,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磁铁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还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无不是它傲视周围的资本。可是当浮华褪去,时代更迭,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会庆幸,坍圮所带来的坦然,自我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的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
人仅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叫拥有,仅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他真的很幸运。在这嘈杂的世界上,还有一块圣洁的处女地供他栖息徜徉,审视自我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我的身影。
关于母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的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境,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透人生的“少年”,最终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茫然又急迫”的脚印。爱如空气,而母亲永远只是远远的看着,看着……
关于主角——“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主角?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欢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话,已道明一切。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在上帝的角度,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绿叶举出红花,丑女造就美人,众生度化佛祖。找到适宜自我的主角,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哪怕是永远的平平碌碌,永远的默默无闻,依旧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红花固然绚烂,可是一片绿叶,又何不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份阴凉呢?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很公平,在让他失去了身体的支撑点后,赐给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人世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恋人,不明白以往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可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可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6《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学生优秀读后感篇7那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坐落在一个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样隐忍,琉璃、朱红、雕栏玉砌是当初年少气盛的凭证;如今,浮夸的,无力的,是剥蚀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残喘。
这园子,是地坛。
那是一个悲惨的青年,出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也曾豪情万丈,心头翻滚着热血,想要去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怜!命运造化弄人。仿佛一夜间的事,青年的双腿瘫痪了,在最狂妄的年纪,留下了一生的残缺。
这青年,是史铁生。
缘分使然,他们相遇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少年与一座荒凉寂寥的园子。他们有着极尽相同的生命遭遇:盛开以后的凋零,喧嚣以后的死寂。他们拥有过同样华丽的过去,也承受着同样失意的现在。
正是有过同样苦痛的种种,才会让他们不期而遇,又相见恨晚——地坛用它的沉静、从容包容了史铁生的烦躁厌世。他们不尽相同的内蕴,就更像是那个荒园为史铁生准备好了一切——在一片浮华里为他设计了一个清幽的所在。每当史铁生脆弱的时候,去那儿,仅仅为了从一个世界逃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嘲笑,没有怜悯,没有唾弃。他可以为自己疗伤,疗治另个世界带给他的心灵与肉体的伤害。
这样微妙的联系,让史铁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与活着的乐趣所在。也正是这样的联系,让他开始用逐渐回暖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感受到地坛暗涌的生命力,随处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地坛让他思考了命运,思考了人生,思考了归宿。他内心的情感一时间迸发了,他对于母亲的歉疚,对于母亲生前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我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在这座古园中写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坛似乎有了生命。他会着眼于那里的一片落叶,一声鸟鸣,一只爬虫……在史铁生与这园子朝夕的十几年光阴中,遇到了形形**的人,那个练歌喉的青年,那个苦苦等待的捕鸟人,那个让他迷恋的女工程师,那个怪诞悲催的长跑家朋友,还有那个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们坐标轴之上各自的生活轨迹都在地坛这一点与史铁生有了交集,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生活,体味着上天为人人布下的曲折苦难。如他自己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就整本书而言,它在让我读到史铁生与地坛发生的种种的同时,也带给我思考——我们的生活不会处处都是好运。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设计。就如同我们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设计该如何面对种种命运。在一些看上去很难过又让人绝望的坎面前,可能会挫败,会怨恨,会迷茫……但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过不去。
书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史铁生写下的这段看似平和朴实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运长河,那条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几近干涸,但这就是命运啊。我们不得不听从,又不得不接受,但我们对于那些不顺畅,是否能像史铁生那样坦然接受,并淡然对待呢?即使中间有挣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吗?
或许史铁生体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赐,无比珍惜又时时不安地等待分别时刻的到来……
想到这里,思绪又慢慢被拉扯进现实世界里。回顾生活,确实,坑坑洼洼、烦恼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并接纳这些荒芜。因为我坚信,当真正走过朝夕繁华之后,这些看似的种种苦难,亦是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