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感悟8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感悟8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13 01:55:08
《 文化 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 故事 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 读后感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
内容详情

 《 文化 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 故事 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 读后感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而生的,是**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这是一本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书,蕴含了余秋雨先生无数的心血,余秋雨先生近十年来,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作,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余秋雨的书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们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书中作者以踏过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为主线,表达了作者的喜与忧,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让我们懂得人不在外表,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努力坚持,成功只属于这样最好的自己;“义无反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让我们认识到不光要说,还要做,不只行动,更要有 方法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多坎坷,但即使深陷坎坷之中,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文化苦旅》之中,让我感受尤为深刻的,便是《黄州突围》了,苏东坡,即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里,苏东坡几乎近似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可在悠悠历史中,他竟然遭到如此迫害,这样一个完美之人,要说受到迫害,也只能是奸人所为之了。“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的,当时之人尽皆知,苏东坡才华横溢,就连当时宋神宗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也竭尽全力的保护苏东坡,可见苏东坡非一般人所能及。可就是因为这一点吧,皇帝宠他,太皇太后保他,他自己又才华横溢,那些小官小吏哪里看得顺眼?八成已经嫉妒到一种境界了。一个人嫉妒也就算了,两个人嫉妒就相互谈论起来了,五个人,十个人,一群人就足以造反了。这虽然是反例,但仍然可见团结就是力量。他们联起手来,终于将苏东坡绊倒了,苏东坡却对自己的“罪行”毫不知情,突然被一些人带走,身份变成了叛逆之徒,然而这样的他并没有只顾自己,而是想着千万不可牵累家人,这样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不被世人所仰慕?喜爱苏东坡,首先是因为他的才华,出生在那样混乱不堪的年代,仍旧怀着对书对学习的浓烈兴趣,现代之人,在这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仍有对学习置之不理的人,试想,假使他们也出生在乱世,将会成为什么?其次,苏东坡孝顺,为他人着想。孝乃中华之传统也,可今之众人,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个字?苏东坡在临死前仍旧想着自己死后千万别连累的别人,这是种可贵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多为他人考虑考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文化苦旅》带给我种.种感受,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带领我徜徉在中华历史的海洋里,每每都让我回味无穷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文化苦旅》是一部投入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作者凭借着考察和研的宏大资源,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编著成了这样一部著述。

 初读《文化苦旅》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兴趣。里面的内容不过是对一些文明的介绍,甚至一些学术语言我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可是渐渐深入了我才发现,文明的介绍之中还夹带这作者独特的审美和感受。从中,我深深体会了中华文明之美。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却不知那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比万里长城更加激动人心。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没错,这正是都江堰,一个集结了古代劳动人名智慧的结晶,我们无一不为之而叹。

 莫高窟,一个融入了浓重中华世俗文明瑰宝殿堂。它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者。这一切都与中国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 雕刻 的历史。这是一份中华文化,蕴含了中华精神的底蕴文化。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耳边仿佛又回响起那一曲恋人的凄楚之歌。仿佛一切“走西口”、闯全国的山西商人,心头都埋藏着这样的故事。哭了还是哭了,唱了还是唱了,走了还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大家可还记得《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流放宁古塔的故事?没错,宁古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三个字,几乎成了全国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瞬之间堕入这样一个漆黑的深渊。这样的流放方式与杀相比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寂寞一点点消磨着你的心,简直比死还难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倾心去体会。在这本书中,我不光体会到中华文明之美,更多的是领略了古代生活的风情,那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仁人志士的才能以及那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在作者的深入研究中,书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引人入胜。而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中国的生命活力。

 整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就已经被余秋雨先生的民族意识深深打动。我们在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时,谁又会去潜心研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做到了,他运用妙笔,给我们心灵写了“震撼”两个大字。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一种深埋千年的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4

 首先来介绍一下《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余秋雨,生于1946年8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苑”院长、上海图书馆理事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者、 散文 家。

 而《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是由“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组成。在“中国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来,带给我们一场异彩缤纷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着生命威胁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后汇编而成,其中对当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发人深省。作者通过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何为苦旅”。语言感染,是人深切体味到那些文学巨人们所要面对的心酸而当然的人生。只是我依旧不知结束本书的那简短一句“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对过去人生的一次 总结 ,还是对未来人生的一种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说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我想借用一下黄佐临的四字 名言 :可喜,可惜!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极好,写了一本好书。可惜的是拿着这本书的我却称不上是个好读者。周国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浅淡过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特征。他说了三点: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自知以上三点未能有一点达到,因而就只能粗略地说一些书中的感想较多之处了。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而作者余秋雨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同样合适。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花粉,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

 文化苦旅读后感5

 带着几分思考,随着余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阳关。

 余先生说,他是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阳关的。正如文中老者所说,阳关没什么好看的。那里沙丘纵横,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虽然不解但我能了解这份执着,就像我欢喜《傲慢与偏见》而去看遍简?奥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续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姑娘,对水乡自是情有独钟,说实在的对西北荒漠真真是没什么兴趣。余先生的执着也让我对阳关提起了一丝兴趣,今日且随着他去一瞧。

 之前随余先生的见识了莫高窟的圣洁和玄秘,但是同处西北的阳关给我的只有沧桑和悲壮。茫茫一片的雪白,什么也没有,除了空旷还是空旷。这里的雪没有中原内地的柔美,显得凄迷和厚重。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碾过,赋予了它特有的沧桑与悲壮,就连胡笳和羌笛,也悲凉,成了士兵们的心头哀音。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铺陈的有点令人惊骇,这都是古战场留下来的坟堆啊!余先生在文中问道:“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自然是没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这土堆。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艰苦守卫边疆、抗御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风血雨中,在战士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而化作沙坟一座,没有人立碑,没有人祭拜,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

 站在这样一个西北风呼啸着迎面扑来的荒原上,看着这铺天盖地的沙堆,余先生有点踉跄,冷的牙齿打颤,鼻子通红,更别提我一个见惯了山清水秀、温润的江南的女子了。其实寒得是身也更是心。但就是这样一个阳关,王维却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举着酒杯而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到阳关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贬谪至此的,王维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大多自信豁达,沉着安详的,带着唐人的那份风范。

 他们才华横溢却不受当权者的重用,像王维这种诗画皆称一绝的文人,也只能在长安的宫殿中制造点娱乐供王公贵族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后惨遭贬谪。唐朝可以说是中国最鼎盛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像李白、杜甫这种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在唐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惨惨淡淡度过余生。当唐朝在赵氏王朝的兴起之时轰然倒地的时候,阳关见证了历史的一切。纵然才情万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国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闹腾的时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后了,但是今天的欧洲文化发展的是何其灿烂,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就震慑了海内外多少人。而中国呢,本应该为中国文化的灿烂添砖加瓦的文人骚客却流落至凄迷的阳关。阳关依旧是阳关,但终因那么多的哀怨而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倒塌。这里有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但终究被人们隐在心底。

 阳关,气魄壮丽,夺人心魄,在历史中继续沉默下去,背负着沧桑与哀怨。

相关 文章 :

1.

2.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5篇

3.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4篇

4. 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篇

5.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6.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后感5篇

01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突然思考了一个问题:突然想问自己是个有趣的人还是无趣的人。自己有趣的人还属无趣的人,我也不知道,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无趣,也在一些人眼里有趣。

我不喝酒,不吃辣椒,不爱撸串。这三点足以让我在关系一般的“餐桌圈子”面前略显奇葩。因为自己心里还想要保持这浅层的朋友关系,所以总有一些我害怕的“圈子”,怕朋友觉得我是个无趣的人,觉得我格格不入。

但如果把吃饭吃不到一块去就认定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未免也太苛刻自己。毕竟我有那么多爱好:我想如果你叫我去骑单车,我可以和你一起骑30公里只为看一眼日落。如果你叫我跑步,我可以和你一起在操场跑完二十几圈。如果你叫我一起去爬山,我可以换上运动鞋和你爬泥泞小路也不会跟你说累让你放慢脚步。如果你叫我一起拍月亮,我会把自己包成粽子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外面对着天空拍月亮也不会喊冷。

但我还是想遇到跟我说 “我喝酒”,“你干豆浆” 朋友。

02

《泥步修行》这本书是在当当网上浏览时无意间看到的,为何无意,繁忙的大学四年让我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也就没有关注秋雨老师的新作。想起高中的时候,钟爱余秋雨老师的作品,每次模考临考前大家进入到紧张复习状态的时候,我居然会用看秋雨老师的书来放松自己。贴吧、微博、甚至是语文作文,都是关于秋雨老师。回忆起与秋雨老师的缘分,好像是《霜冷长河》中的《秋千架》代后记一文,是初中班主任徐宏老师推荐的这本书,直到高中的时候才读,一读便将是一生。说到底,还真要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虽然现在没有过多联系,但是心中一直有她们。

可以说很有幸,我有一位挚爱的作家。《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中国文脉》、《山河之书》、《我等不到了》、《借我一生》、《山居笔记》、《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晨雨初听》、《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这些书都是我在高中的时候读的。记得那时候刚出了一本《秋雨碑书》,售价260元,我居然商量妈妈买了一本珍藏。我大学离家很远,行李箱中塞的满满的衣物,反复删减了几次,还是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这三本书带向我人生新旅。大学的我很遗憾将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分配给了读书。所幸毕业之后又将看书这一爱好拾起,毕竟,读书,是一辈子最有价值的灵魂投资。

03

回忆了这么多,该正式写《泥步修行》这本书了。这本书当当网上介绍说是余秋雨老师的封笔之作,对一位钟爱秋雨老师作品的我,买回家之后并没有像从前那样迫不及待地翻阅,反而放在了书架上有些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不忍心读,读一本,少一本,何况这还是最后一本出版的作品,所以我小心翼翼。秋雨老师说:老人唠叨,已无他求;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秋雨老师这辈子经历了实在太多。在读《借我一生》和《我等不到了》的时候,多次读到留下眼泪。面对种种质疑声音,秋雨老师有他自己的方式,以前的我面对一些黑秋雨老师的人,会愤愤不平。其实,不必评说,历史自有评判。

但我还是想祈愿,别再用偏激的文字伤害一位年过七旬的纯粹学者。

04

这本《泥步修行》,单看书名和目录,大体我也只能读懂书的二十分之一,这毕竟是秋雨老师用70来年之感悟汇聚之作,其深度自不待言。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修行。每晚睡前读一小部分,今日将整本读完。那就将我能浅要理解的部分,做以摘抄和记录,对于有共鸣的部分,会加以阐述。

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来重读,我相信,每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这与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以不同的主题探寻书中的奥妙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时间上的积淀,一个是空间上的搜寻。

上部:破惑

这便呼应秋雨老师在之前的著作中所述:生活是做减法的过程。

就像刚才提到的苏轼的 “八面受敌” 读书法,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悟也不同。对于这一段话,让我对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情有了新的思考。“畏视” 我理解为 “畏惧” ,不敢面对令自己烦恼的事情。“平视” 我理解为冷静、理性的看待这件令自己烦恼的事情。 “逼视” 和 “透视” 则理解为 “采取行动” “看穿问题本质” ,最后达到对令自己烦恼的事情 “运筹帷幄” 的 “轻视” 和 “俯视” 的境界。

此处我把凶险理解为“人生中的挫折” ,把它视为一种考验,跨越这道坎,前面便是康庄大道。

在微博里看过一段话:生活不会一直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惘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 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实都是祝愿 。 ?

这就是所谓的在苦难中修行,在暴风雨中起舞吧。

这段话正应了《秘密》中的 “吸引力法则” ,凡事想好的方面,宇宙自然给你回应。

当你沉下心来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只需全力以赴,神也会来帮你,剩下只管交给时间。

此处提到的正觉,前文中秋雨老师给了定义:所谓正觉,就是未染虚诳的简明直觉。

嗯,应该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服务者,幕后者。

书中提到了叔本华一人,日后了解一下。

这是“归零”思想的表述。

秋雨老师的《君子之道》一书我还没读过。

再坏的事情换个角度思考,也有它好的一面。

中部:问道

此处与《刻意练习》相悖?

是啊,听一首佛歌,抄一篇佛经,读一段禅语,都会让人心生平静。

秋雨老师对老子的《道德经》书名的阐述让人为之一震。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

东晋的葛洪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他的著作《抱朴子》一名来自他的号。而作于罗浮山的《肘后备急方》中的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则给了屠呦呦教授以灵感,这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现代文明的礼物。

下部:安顿

秋雨老师在此处阐述网上流行的很多朗朗上口的余秋雨语录,并非出自他手。当然,作为一名钟爱秋雨老师作品的我,大体有自我的判断。毕竟,那和秋雨老师的笔风,相去甚远。

平行宇宙概念的提出。

之前在网易公开课上了解到银河系不过是宇宙中众多星系的一系,今天才知道。就连宇宙,也是有平行宇宙之说。

2018年2月14日,第一遍。

日后,会将秋雨老师的书,悉数重读。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