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史记》中的数字

《史记》中的数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13 04:55:10
? 跟薛幼萍老师读《史记》,说到《史记》的十二世家、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薛老师说里面的这些数字,有人研究它们是有寓意的。她给我们呈现出说有寓意的一派的代表,是著名的《史记》三家注里的两家: “唐代的司马贞和张守节。《史记》
内容详情

? 跟薛幼萍老师读《史记》,说到《史记》的十二世家、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薛老师说里面的这些数字,有人研究它们是有寓意的。她给我们呈现出说有寓意的一派的代表,是著名的《史记》三家注里的两家:

“唐代的司马贞和张守节。《史记》三家注分别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裴骃的《史记集解》(裴骃是裴松之之子,裴松之就是注陈寿所作的《三国志》的作者,今本《三国志》是陈寿原文加上裴松之注的),唐代司马贞注《史记索隐》,张守节注《史记正义》。司马贞就说了他对《史记》五体篇数的理解。他说观其本纪十二,象岁星之一周;八书有八篇,法天时之八节;十表放刚柔十日,三十世家比月有三旬,七十列传取悬车之暮齿百三十篇象闰余而成岁。意思是我看《史记》,它的本纪有十二篇,那是象征着岁星(也就是木星)在天上绕了圈,正好是十二年;书有八篇,那是效法节气有八节,也就是二至、二分和四立(二至就是夏至和冬至,二分就是春分和秋分,四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十篇表,是模仿刚日和柔日交替出现的十天;三十世家,是比喻个月有上旬、中旬和下旬;至于七十列传,是拿了一个古老的说法做象征,就是人到七十年纪大了,就退休了,也不用专车了;而全书百三十篇,则是象征一年除了十二个月,还有个多出来的闰月。司马贞的说法,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史记》五体篇数寓意的系统解释。但是,由于逻辑有点混乱,表述得也不够清晰,所以后代很少有人相信。

“跟司马贞大致同时而稍后的张守节,在他的《史记正义》里写了篇《论史例》,就是谈《史记》的著作凡例的,其中也说到了《史记》五体篇数的特殊含义。他的说法,看起来比司马贞的要有逻辑一点。张守节说法中,关于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百三十篇总数的,跟司马贞的说法大同小异,也就是十表象征刚柔十日,八书象征八节,三十世家象征一个月的三旬,不同的是十二本纪和七十列传。张守节认为,太史公写本纪篇,是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太史公写列传七十篇,是象征五行中的一行,所指代的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七十二天。他还说,七十是举整数,剩下的两天,代表着多出来的闰日。

“因为把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的篇数,都统一解释为跟时序和天象有关,张守节的说法,显然比司马贞的在逻辑上要周圆一些。但也有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一年十二个月,已经用来解释十二本纪了,后面又再次用到解释《史记》的总数一百三十篇,这样重复使用结果就很难取信于人了。

“而因为司马贞的说法和张守节的说法,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历史上也有一些学者,坚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认为五体的篇数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薛老师说她觉得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陈正宏教授认为:《史记》五体的篇数,可能是依循先时间,再空间,再天地勾连,最后落到人,这样的顺序,来展示它们的特殊寓意的。其中十二本纪和十表,分别指代干支中的十二支和十干,表示永不结束、且具有轮回性质的时间展开。八书的八是指四面八方,它既可以指代八个方面,也表示一种笼罩全局的空间延展。三十世家,源自司马迁自己说的“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从天上到地上,从天象的运动,联想到人间的活动。最后七十列传的七十,则可能完全是指代人了,因为我们看《史记》之前的古文献和《史记》的不少篇章里,讲人数多的时候,很多就是用“七十来表示的。像孔子的**,虽然《史记》的《仲尼**列传》一开头就写了,孔子自己说他的**是授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但《史记》里出现频率更高的一个短语,是“七十子之徒”;又比如《秦始皇本纪》写秦始皇在咸阳宫办酒席有“博士七十人前为寿”;《淮南衡山列传》里,记录了淮南王曾指使一个名叫旦的大夫,率领了一个七十人的团队,跟太子一起策划谋反而《封禅书》里记的汉代流传的黄帝升天传说里,群臣后宫跟着得道升天的,也有“七十余人”。所以《史记》列传的篇数,选中七十这个数字,意思也就是这个部分写的,是众生,是各式各样的人。

十二支、十干、八方、七十子,这些带有数字的词汇,是汉代人最熟悉不过的,所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不作解释,而把解释的重点,放到本纪的“见盛观衰”,表的“并时异世”书的“承敝通变”,和列传的“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应该说,这样的书写策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听薛老师这么一讲,我想起来现在的语文现代文阅读。常有专家作报告时说,有些作家的文章被放到中考、高考中作为阅读题时,作家本人也不敢去和学生同时做题,怕考不过学生,因为他本人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想那么多。

我是个简单的人,所以我也认为,《史记》中这些数字或许并没有现代人想的这么深奥复杂。研究这些,说不定本身就是进行研究的人学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又觉得没啥实际用处,就找点事干干吧。

曹操主要作品有哪些

揭示夏侯兴与曹操姓氏的渊源:我们不能排除曹操的后代。以下是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和出版的书面材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指南:

不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曹操后人也有可能姓操,因为中国古代有取祖先名做姓的习惯。虽然复旦大学检测到的这支操姓,并非曹操后人,但并不能证明所有操姓都不是曹操后人。

曹操画像

曹操的姓是夏侯?三国志·吴人曹豹传中的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

曹操本姓夏侯是哪里人?为了弄清这一点,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三国演义。

翻开三国演义,曹操第一次出现了。官拜骑都尉,沛县人也,姓曹,名曹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名夏侯。由于他经常侍候曹腾的养子,他就取了曹这个姓氏。曹禺出生了,小角色是阿姨,一个幸运的人。根据这份声明,曹操的父亲曹嵩姓夏侯,曹嵩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他改姓曹。当他的父亲改姓曹,曹操自然是姓曹。

三国演义是明代最流行的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演绎的成分,这与史实相去甚远。然而,曹操原来的名字是夏侯,这不是第一个在三国演义。早在1000多年前三国演义问世的时候,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写道:吴人曹豹列传和郭天下语中也说:‘夏侯之子宋,夏侯之叔。’。毛和他的兄弟'"。曹植传是三国时期吴人写的,作者是晋代的。据裴松之说,曹操原名夏侯,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

虽然以上数据证明曹操的真名是夏侯,但有更可靠的数据证明曹操不是真正的夏侯。

顾质疑曹操的身世。曹操既不是曹参的后代,也不是夏侯的后代

西晋人陈寿的三国志被认为是最可信的三国志。书中记载了曹操的生平经历:明太祖吴太祖,也是裴国桥人,姓曹,讳以操,字孟德,后为汉朝的国参。在桓帝统治时期,曹腾是一个中常侍,一个长秋,一个凤妃侯婷。干儿子宋思,官至太尉,不能判断他的出身。太子出生。

陈寿说曹操是汉朝曹参的后裔,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干儿子。然而,曹嵩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在历史上,陈寿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你无法判断其始末。

对于曹操的真实身份,历代学者也有考证。明代学者顾认为曹操不是姓夏侯,而是曹。但顾认为,曹操、曹植、曹睿对曹操的祖先是谁有不同的看法,后人无从得知。

陕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系谱学者李记也研究过曹操的家世。他认为曹操既不是夏侯,也不是曹参的后裔。据所言,姓曹,系鲁中六子曹安之子曹燮所生,因封城而以高为氏。曹操,然而,来自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继商之后,封其弟甄铎为一草人,称其为曹博,其后裔以曹为氏,姓纪。这两个曹操,虽然都来自山东,没有血缘关系。

说曹操姓夏侯有两个明显的漏洞,但夏侯可能真的是曹操的后代

现在,dna测试证明曹操不姓夏侯,这与李记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李记认为曹操的姓夏侯至少有两个漏洞。

首先,曹操的姓是夏侯。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据史书记载,曹腾有四兄弟,最年轻的在曹腾。根据古老的传统,曹腾应该收养他哥哥的孩子,而不是不同姓氏的孩子。

第二,据史书记载,曹操把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的儿子夏侯,曹操的弟弟把女儿许配给夏的儿子夏侯兴。如果曹操的姓是夏侯,他的女儿就不可能嫁给夏侯家,因为早在周代,出于生育和伦理的考虑,就实行了不嫁同姓的制度。

夏侯兴源于夏指,侯指侯

夏侯兴是于霞人。周初,周武王把于霞的后代送到了齐国。齐国是一个小国,春秋时期的齐国竹简中就有灭国之说。齐灭后,齐的弟弟夏佗逃到鲁,被封为侯。他的后代以宗族和官职为姓,他们的姓是夏侯。

曹操的后代改变了他们的姓氏以避免杀戮?事实上,被司马师杀死的曹双枝并不是曹操的后代

近年来,几个新闻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介绍姓氏时,会有类似的话:据了解,姓氏是曹操的后裔。司马燕建立金政权后,疯狂地杀害了曹魏王室。曹曹真改姓为曹操。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种说法有明显的错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韩恩教授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司马懿疯狂杀曹魏皇族的言论与史实不符。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政权,废除了魏帝曹芳,建立了新皇帝曹桓。随后,司马懿杀死了参与兵变的曹爽兄弟及其党羽。虽然曹爽名义上是曹操的侄孙,但实际上他父亲的真名是秦,与曹操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曹操的嫡系子孙怎么样了?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他的家族一直延续到西晋。西晋末,曹氏家族南移,仍保持陈留王的地位。从此,直到唐代,曹氏家族一直是**选拔的对象。有鉴于此,曹操的后代不必保持匿名。

曹的两种族谱各有千秋。后说是曹孟德公,据说与曹操无关

曹操姓从何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记者通过中国寻根网查阅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两套曹氏宗谱,发现曹氏家族在民国以前就一直在追问他们姓氏的奥秘。一派认为他们是在追曹操,而另一派则否认这一说法。

安徽怀宁曹氏族谱是民国时期修订的,其中收录了若干清代谱序。道光序中明确指出曹谱牒不能先行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写于乾隆年间,说吾若操氏以斩杨氏之谱,孙逸氏,公四十二,是曹公,有音。然而,在汉代,有公务员,金的天成功,宋有斗的项功,著名的进士,他的事业脱颖而出。孟德离金只有一命,离宋只有七百三十八年。如果是三十年的世界法则推动的话,四十二年将是一千二百六十年。这是可信的,不,但它是记录。曹操的第42个孙子根据曹操的家谱改姓为曹操,但事实上,曹操的姓氏在曹操之前的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年龄推测,所谓曹操的第四十二个孙子改姓为操根本不是真的。

安徽潜山顿本堂曹氏族谱于光绪二十一年修订,其中包括康熙五十年所作的序言,也否定了曹操是曹操姓的说法,不加深究而知之,是荒谬之事。

曹同姓,但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却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古人有取祖先姓氏的传统,不排除曹操的后代可能姓曹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系谱学家李记认为,姓氏的后代之所以对姓氏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姓氏的来源确实难以考证。

曹氏是一个罕见的姓氏,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个姓氏至少出现在汉代,而且文献中记载人们利用它。然而,据我所知,它的起源在历代姓氏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曹操的后代也可能有曹操的姓氏,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以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虽然复旦大学查到的这个姓不是曹操的后代,但并不能证明所有的姓都不是曹操的后代。"

三国志是真的吗

一、主要作品:

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

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学术著作:《〈孙子兵法〉注》。

二、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

三、史书评价: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问题一:三国志全都是真的吗? 三国志是陈寿写的,陈寿这个人经历了三国的末世,生活在晋朝,离三国的时间很近,而且陈寿治学严谨,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去除了很多虚假的东西,所以可信度很高。

当然,并不能说三国志全部都是真的,这个太绝对了,恐怕连陈寿自己也不敢这么说。

看三国志的同时,还可以看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易中天先生说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可信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问题二:三国志是真的还是假的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与《三国志》差不多,但有些故事出于虚构,比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连环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空城计见于《三国志》裴松之的注,真假存疑,一般认为不是真的。《三国演义》中与《三国志》出入较大的地方多见于对刘、关、张三人早期事迹的描写和诸葛亮的神异之处以及关于左慈、于吉等的叙述。其余故事基本与《三国志》相同。

问题三:三国志写的就全是真的吗? 可能也有陈寿个人和当时的环境因素。陈寿的父亲原是蜀汉的运粮官,因为筹粮不及时使北伐一半的孔明不得不退兵,差点被孔明砍了。后来虽没砍也责骂了一顿免了职。陈寿对孔明肯定有微词。 加上写三国志时三国已归晋,陈寿是做为晋臣著史的,自然以魏晋为正统写三国了

希望采纳

问题四:三国演义是真的吗? 是真的历史吗 演义,说白了就是:小说。

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主要素材,收集民间传说及历代野史(就是非官方记载的史书)编著而成的。

正统的官史,基本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谓基本,,举个例子吧。为什么读完《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总觉得诸葛亮,突然从一个带有神仙光环的圣人突然变成一个酒囊饭袋的草包。话非如此,只是说,相差太大了。有不少人就赞同这么一个观点:陈寿年轻的时候曾欲拜诸葛亮为师,但是诸葛亮看不上陈寿,拒绝收陈寿这个学生。于是陈寿记恨在心。这也是有点根据的。

而小说,为了销量(呵呵),不免要取悦读者,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这样以来,它就难免要加入作者本人的感 *** 彩,当时社会的主流论调,等等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比如说《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博望,空城计,蒋干盗书,都是《三国志》中没有记载的,或者与《三国志》记载的有相当大出入的。这还有很多。

如果要学习真正的历史,那就不得不看《三国志》。

还有就是,为什么罗贯中特别偏向于蜀汉?这是迫于当时明朝这又一世袭王朝的社会压力的。汉朝原本姓刘,那么在当时的诸侯当中,自然刘备就是正统。其他姓氏要想称霸中原,那就是大逆不道,天下共诛。

罗贯中只有这么写,《三国演义》才不会被大明定为反书,才能卖得出去。

问题五:三国是真的吗 是问的历史上有没有三国这个时期的话,那就是真的有。三国指220年-280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魏、蜀、吴这三个国家。

三国演义的话,那就不全是真的,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这部三国志是?较接近史实了)改编的一部小说。。当中有些夸大成份,跟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必竟是小说。。

问题六:三国志真的是正史吗 陈寿写的《三国志》基本上就是三国的真实历史。裴松之为《三国志》写的注是对《三国志》的补充。一般来说这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史实。

问题七: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80%是假的,是真的吗?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问题八:三国是历史真的吗 是真的,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

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

190年董卓挟持朝廷从洛阳迁都长安,各地军阀则相互争斗,天下开始群雄割据的局面。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刺杀后,长安又被董卓余部李?唷⒐?汜等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到许都。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占据优势兵力的曹操军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后称帝,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问题九:三国演义里大多数历史是真的吗? 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人们绝大部分上把《三国演义》当做真正的三国历史,但是我们发现说起《三国演义》的时候都是说它是一本小说。小说是可以随便写的,怎么精彩怎么写。觉得距离真正的历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纯粹是民间心目中的三国,三国历史可靠一点的还是陈寿记传体的《三国志》。

问题十:三国演义真的是由三国志改编而成吗? 是,虽然我没怎么读过三国志,但我比较喜欢三国演义(老版的),当时资料都说是三国志改编来的,三国志好像是分成了三类,魏,蜀,吴单独写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