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2)“朱氏肃反运动”。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看到这里,我们要倒吸一口冷气了,还好我们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演变成“肃反”,不然今天的中国不知道会是什么窘况~ (3)朱氏法制思想。人治和法治其实“半斤八两”(人治半斤,法治八两),都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不然我们***员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入党动机和奋斗目标呢!人治有一大堆缺点,但有一点比法治强——效率高!当一个社会渴求效率的期望压倒渴求公平的期望时,人治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但这段时期过去后,人们又会抛弃人治而去追求法治,人治和法治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博弈,即便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朱氏搞了一套法外的锦衣卫制度,初期取得良好成效,后期则弄得社会秩序紊乱,遂又将其废除;先想搞法治,颁布了仿效《唐律疏议》的《大明律》,发现百姓不吃这一套,所以只好又弄来一套人治色彩浓厚的《大诰》,至此,政策压倒了法律,人治压倒了法治。作为我国“法律虚无主义”代表的毛主席,也不主张编纂法典,理由也是“百姓记不住”,这点倒和朱元璋很相似。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朱元璋,都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太了解了,他们深谙“中国人天生对法律有疏远感”这一真理~ (4)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这册书最经典的话是“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实在是至理名言啊!朱允炆在回答朱元璋如何应对藩王可能的叛乱时,竟说“先要说服教育,不然才兵戎相见”,着实天真得可以。想想在皇位的巨大利益诱惑下,又有几位有实力的藩王会乖乖地秉持“克己复礼”式的“愚忠”精神呢?根据这句经典,反思我们应对corruption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把“思想教育”的地位提得太高了呢?为什么不能把anti-corruption的制度建设置于思想建设之前呢?毕竟一项好的制度,不会像一个好人那样容易“rotten”,相信制度在anti-corruption问题上要比摇摆不定的思想教育更有威慑力!还不明白的,可以尝试阅读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期末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30%)
(本题是最容易解答,同时也是最容易失误的,要小心哦,否则会“马失前蹄”的。)
1、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习生活中,老师都会给我们哪些指导呢………………………………………………………………………………( )
①教给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②培养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把学习的“金钥匙”交到我们手里 ④教我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任何人一生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也不例外。当老师在你身上犯了错误时,你会……………………………………………………………( )
①以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指出来 ②对老师不理不睬 ③背后议论他 ④顶撞他
a.②③ b.① c.②或④ d.②或③或④
3、____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 )
a.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b.尊称老师
c.民主平等地交流、交往 d.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4、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人失败的原因(莎士比亚);自信,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那么,自信来自…………………………… ( )
①对自卑的克服 ②对缺点和不足的正视 ③生活中成功的积累 ④对优点和长处的欣赏
a.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此,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提高自己的自立自理能力。下列行为或观点正确的有…………………………………………………………( )
①自己整理房间,收拾学习用具 ②上下学不要父母接送 ③自己决定每一件事情时谢绝他人的建议 ④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不用父母催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_____既是一个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条件,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 )
a.自立自强能力 b.自强不息的精神
c.坚强的意志力 d.开拓创新的精神
7、“没有成功,人生便暗淡无光;没有自信,人们便失去成功的可能;失去自信,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永远点不燃成功的火焰。”自信如此重要,是因为……………………………………………………………………………… ( )
①自信使人勇敢 ②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③自信能使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④自信一定能使人成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从爱因斯坦克服自身数学方面的弱点,完成广义相对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中的 ……………………………………………………… ( )
①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②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③有弱点的人才能成为自强的人 ④要自强,必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毛姆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
a.自尊的人赢得他人尊重
b.自尊是促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c.自尊的人和荣辱,讲自爱 d.自尊的人最看重人格
10、一个不会游泳的失足掉进路边一个水塘里。他害怕极了!天哪,我没救了,我必死无疑了!他狂蹬乱扒一阵后就不动了。后来人们发现:如果他站起来,那水才淹到他的腰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①不自信的人,总是对自己抱着怀疑的态度,会在犹犹豫豫中失去机会,留下的便是遗憾 ②自信的人在困难、挫折面前,能冷静、沉着应对,从而转危为安 ③只有相信自己“能行”的时候,才能真正“能行” ④总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即使具备了足以成功的能力,也会缺乏自信而导致失败
a.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15%)
(有备才能无患。别看简答题比较简单,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哦!)
1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师生之间怎样做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12、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3、为什么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三、分析说明题(55%)
(怎么样,做的有点头昏脑胀了吧,先放松一下,然后把最后一块“绊脚石”搬掉吧。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
14、材料一:一名女生经过三年的“炼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妈妈为她收拾好行装,然后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到、注册,接下来由妈妈为她铺好床铺,挂好蚊帐,并买好饭卡。一切安排妥当,妈妈要走了,可女孩拉着妈妈的手哭了,好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不知妈妈走后自己怎么生活。材料二:有一位女生,喜欢上网聊天,经常很晚回家。父母劝告她晚上不要频繁外出,要求她在家好好复习功课,可她认为自己长大了,有权利安排自己的时间,故而依然我行我素。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个流氓,如果不是有人报警,可能会发生不愿发生的事情。
⑴、材料一中女孩的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的呢?(3)
⑵、材料一给你的启示是什么?(3)
⑶、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自立,能否独立地作出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15、著名作家萧伯纳在国外访问期间,曾遇到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并和她在一起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一起玩的人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小女孩望着萧伯纳,学着大人的口气说:“你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耍的女孩是╳╳(小女孩的名字)。”这使萧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感到自己太傲慢了。此后,他常常回忆这件事,并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 ,都要永远谦逊。这就是那个小女孩给我的教训!”
⑴萧伯纳的教训是什么呢?(3)
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呢? (3)
16、下面是二个同学的对话:
甲:期未考试你能考第一吗?
乙:要不是李杨比我多三分,其中考试的时候我就是第一。
甲:也难怪,李杨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
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
……
请你根据二个同学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1) 偷拿同学笔记的行为是一种什么心理?(3)
(2) 忌妒与自尊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3)
(3) 忌妒心理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哪些伤害?(3)
(4) 在你和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你你举几个例子。(3)
17、有人说: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座陡峭的山坡,那么,实现人生目标,就好比是拉一车货物上山。自卑者,他会给自己加上一副莫名的重担,闻最终困此而放弃货物;自负者,他会带上过多的货物,结果只能眼巴巴地看它们滚落下山;而只有自强者,他才会轻装上阵,一路坡荆斩棘,最终将货物运到目的地,取得成功。
(1)材料中的自卑者和自负者他们的心理特征一样吗?结果一样吗?(4)
(2)自强者成功的秘诀在哪里?(4)
18、一天,中学生小张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回家后发现该书存在缺页、破损现象,于是回到书店要求退换,书店不仅没有给予退换,而且在争执中还打了小张。
请问:
(1) 书店的行为侵犯了小张什么权利?(3)
(2) 你认为小张应该怎么办?请你为他出二个以上的主意。(6)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4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上)
1.以下不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D
A隋炀帝的残暴骄奢 B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老天爷不助隋朝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 A
A秦朝B东汉C西晋D宋朝
3.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 A
① 大力发展生产 ②加强武氏家族的统治
② 重用有才能的人④重用酷吏,打击政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下列工具中哪些是唐朝时候创造的 C
①耧车②翻车③曲辕犁④筒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C
A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文成公主
6.创立于隋朝,为以后各朝代相继沿用的制度是 A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内阁制 D丞相制
7.隋唐时期**实行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 B
A树立皇帝的威信 B选拔门第不高而有才华的人参政
C加强对教育的管理 D禁止贵族做官
8.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D
A轻谣薄赋 B善于纳谏 C减轻刑罚 D重用人才
9.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D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10.唐代盛行骑乘之风,其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 A
A.骑马 B.肩舆 C.骑驴 D.骑牛
11.著名的赵州桥建于 S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秦朝
12.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上是在 D
A东汉 B宋朝 C隋朝 D唐朝
13.下列哪项不是唐朝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
A南方战乱较少 B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时期的 A
A四川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南 D东京
15.生活在北宋时期东京的居民除用木柴做燃料外,还可能用 C
A焦碳 B木炭 C石炭(煤炭) D石油气
16.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农作物叫 B
A.棉花 B.占城稻 C.甘蔗 D.玉米
17.我国的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外贸易为主,其D 原因是
①北方战乱,丝绸之路不畅 ②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南移
③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 ④**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宋代城市中的“瓦舍”是 D
A居民区 B小店铺 C官府 D娱乐场所
19.行省制度即今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D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元朝时,在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C
A藏族 B蒙古族 C** D满族
21.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C
A发展农业生产B加强民族融合C有效统治全国D实现国家的统一
22.元朝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在
A浙江 B江南 C松江 D大都
23.元朝著名纺织家黄道婆纺织所用的原材料是
A棉 B纤维 C蚕丝 D麻
24.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是从下列哪一个民族那儿学来的
A吐蕃 B苗族 C蒙古族 D黎族
25.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D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26.某人想查阅有关唐朝的历史资料,你可以向他推荐的书是 C:
A 《史记》 B 《汉书》 C 《资治通鉴》 D 《论语》
27.下列人物不属于宋代词人的是 D
A辛弃疾B苏轼C李清照D白居易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2. 唐朝时期有二位著名的僧人: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的是—鉴真-------------------,西游天竺取经的是-----玄奘---------------。
3.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唐律疏议》--------------------,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
4. 写出任意两位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
5. 北宋时期,平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6. 北宋时期,------------------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评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一段材料
唐太宗见他(魏征)为人正直,备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对他有所畏惧。一次,唐太宗正在玩一只漂亮的小鸟,望见魏征过来了,忙把鸟儿藏在怀里。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有意说个没完。唐太宗只好静听,那只鸟儿竟闷死了。唐太宗在魏征病逝后悲伤地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或读后感。(字数100字以上,不够字数不给分)
2.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材料
材料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科学家培根
材料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鲁迅
就以上材料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字以上,不够字数的不给分)
长沙市一中2000年下学期初一期末考试试卷
地 理(问卷)
考试时间:元月 时量: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经纬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经线与纬线垂直相交
C.所有经线都是圆,构成经线圈 D.纬线长度不等
2.本初子午线是指
A.00经线 B.00纬线 C.1800经线 D.东西半球分界线
3.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这一天叫做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4.北半球的夏季是
A.6、7、8月 B.9、10、11月 C.12、1、2月 D.3、4、5月
5.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寒带 D.南温带
6.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最大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湖南地图 D.长沙地图
7.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图上距离为2厘米,两地实地距
离为
A.2千米 B.20千米 C.200千米 D.0.2千米
8.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是
A.亚洲和太平洋 B.非洲和北冰洋
C.亚洲和北冰洋 D.大洋洲和太平洋
9.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乌拉河 D.乌拉尔山
10.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是
A.平均海拔最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以平原为主 D.分为西、中、东三大地形区
11.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12.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褶皱山 B.断层山 C.蘑菇山 D.火山
13.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现象的是
A.四季如春 B.冬冷夏热 C.全年少雨 D.狂风暴雨
14.北京七月平均气温是260C,一月是—4.70C,北京的气温年较差是
A.21.30C B.31.70C C.30.70C D.22.30C
15.按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下列地区中,降水较多的是
A.两极地区 B.赤道地区
C.中纬度地带内陆区 D.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16.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
17.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太阳能 B.水 C.铁 D.耕地
18.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核能 B.生物能(沼气) C.风能 D.水能
19.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0.下列地区人种不以白种人为主的是
A.欧洲 B.西亚 C.非洲 D.北美洲
21.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分别是
A.汉语、***语 B.俄语、汉语
C.汉语、英语 D.法语、英语
22.人口在1亿以上国家最多的是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23.世界上面积居前四位的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俄、美、加、中 B.俄、加、中、美
C.俄、中、加、美 D.俄、中、美、加
24.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正午12点 B.午后2点 C.日出前后 D.上午10点
25.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气候 B.土壤 C.动物 D.植物
二、填空
26.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 ,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气温比
平原气温 。
27.寒流经过的沿岸地区,气温 ,降水较少;暖流经过的沿岸地区,气温较
高,降水 。
28.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可以把土地分为 、林地、 、建
筑用地等类型。
29.在淡水资源中, 中储存水量最大。
30.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有 、 、俄罗斯等国,
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一半还多。
31.我国在浙江省杭州湾附近建设了 核电站,在广东省建设了
核电站。
32.亚洲东部和 部,欧洲、北美洲东部人口最稠密。
3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洲东部;世界**最多的宗教是 。
三、读图、填图
34.读经纬网图,回答
①C点的经度是 ,
纬度是 。
②B点位于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③B点位于低、中、高纬度中
的 纬度。
④A点位于五带中的 带。
35.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①B处在A处的 方向。
②A、C两处相比,较陡的坡是
处;
③鞍部在 处;
④B、C两处,位于山谷的是
处。
36.读世界地图,回答
①填写:A (山脉) B (高原)
C (洲界线) D (大洋)
②E、F两地降水多的是 地;F、G两地气温高的是 地;
③H、I两地盛产铁矿的是 地,J、K两地森林资源丰富的是 地。
37.读东西半球图,回答:
①图中A代表 (大洲),该洲居民大多信仰 教。
②图中 B代表 (大洲),从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该洲国家属于 。
③图中C代表 (大洲),该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居第 位。
④图中D代表 (大洲),该洲大部分居民属 人种。
⑤图中E代表 (大洲),该洲西部居民信仰 教。
四、综合题
38.将自然带和代表性的动物连线
①热带雨林带 A、企鹅
②温带草原带 B、河马
③温带沙漠带 C、黄羊
④冰原带 D、双峰驼
39.将下列国家与其语言连线
①阿根廷 A、英语
②澳大利亚 B、***语
③埃及 C、西班牙语
④印度
40.两艘油轮从中东出发,分别运往日本和西欧,依次经过的大洋分别是哪些?
长沙市一中2000年下学期初一期末考试试卷
地 理(问卷)
考试时间:元月 时量:60分钟
班级 学号 姓名 计分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填空(15分)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三、读图、填图(27分)
34.① ② ③ ④
35.① ② ③ ④
36.①A B C D
② ③
37.① ② ③
④ ⑤
四、综合题(8分)
38.①连 ②连 ③连 ④连
39.①连 ②连 ③连 ④连
40.答:从中东到日本,经过的大洋有:
从中东到西欧,经过的大洋有:
七年级下册 英语期末测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听力部分 笔试部分 总得分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得分
听力部分(20分)
Ⅰ. 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5分)
( )1. Q: What food are they talking about?
A. B. C.
( )2. What language(语言)can Linda speak?
A. Chinese. B. English. C. French.
( )3. What’s Maria’s sister’s favorite festival?
A. Spring Festival. B. Mid-autumn Festival. C. Christmas.
( )4. Q: What time does Helen’s brother get up on Sunday morning?
A. B. C.
( )5. Where were the two speakers?
A. At the post office . B. In the shop. C. At home.
Ⅱ.听句子,选择与其意思相同或相似的句子。(5分)
A. What shape is your present?
B. 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
C. At the age of twelve, I couldn’t swim.
D. What’s wrong with you?
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eather in Beijing?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Ⅲ.听对话,根据其内容完成下面短文。(5分)
One day I want to go to the East 1 , but I don’t know the way. So I ask a policeman. The policeman tells me to go along the street, and take the 2 turning on the 3 and walk on. He says the park is in 4 of me and it is about 5 minutes’ walk. I thank him for helping me and find the place easily.
1.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Ⅳ.听短文,选择正确答案。(5分)
( )1.In winter it is very________.
A. cool B. warm C. cold
( )2.We need _____ sweaters in winter.
A. heavy B. light C. cool
( )3.Every season is nice. I like _____.
A. spring B. them all C. fall
( )4.The weather in summer _____ much.
A. changes B. do not change C. does not change
( )5.We _____ heavy sweaters in spring.
A. take off B. take on C. put on
笔试部分(100分)
Ⅰ. 单项选择。(15分)
( )1. Lucy and Lily _____ China next week.
A. is visit B. are visiting C. visit D. visits
( )2. —How do you go to work?
—I usually go to work _____.
A. by a car B. in a car C. on a car D. by cars
( )3. —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now?
—No, you _____.
A. may not B. mustn’t C. can’t D. needn’t
( )4. They each _____ a CD in their bags.
A. have B. has C. is D. are
( )5. It is a good time _____.
A. sing B. to sing C. singing D. sang
( )6. Find the answer _____ the question, please.
A. of B. with C. to D. for
( )7. — _____ do you go for a picnic?
— Once a month.
A. How long B. How many times C. How often D. How many time
( )8. — _____ will you stay in America?
—About two months.
A. How many B. How often C. How long D. How
( )9. She’s good at _____.
A. read B. reading C. to read D. reads
( )10. —Mum, I’ m going to Ann’ s party this evening.
—_____.
A. Why not B. Have a good time
C. Come back early D. Good idea
( )11. —I’m go
中国法制史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一、 唐律与中华法系
(一)《唐律疏议》——礼法统一的法典
1、《唐律》的修订过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奏上,是为《武德律》,这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共12篇500条。唐太宗即位以后,鉴于《武德律》不能完全符合当时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参照隋《开皇律》更加厘改,制定新的法典,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始告完成,称为《贞观律》。《贞观律》仍为12篇500条。《贞观律》的修改。如增设加役流,缩小连坐处死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贞观律》的修订,基本上确定了唐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对后来的《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2、《永徽律疏》的颁行。《永徽律疏》又称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并作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最终,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师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
《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日”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法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疏议的作用至重,学者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中认为,“这部永徽律全得疏议才流传至今”。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因此前的《贞观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二)十恶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所谓“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唐律》名例书仪即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2唐律中十恶的具体内容:
(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4) 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
(6)大不敬:指**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皇帝印玺、调节器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
(8)不睦:指谋杀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
(9)不义:指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
(10)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行为。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唐律将这些犯罪集中规定在名例律之首,并在分则各篇中对这些犯罪相应了最严厉的刑罚,而且,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这些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唐律的本质重点在于维护皇权、特权、传统的伦理纲常及伦理关系。
(三)六杀、六赃与保辜
1、 六杀。《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谓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谋杀人,一般杀人罪数等处罚,但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则处于**,体现了对传统礼教原则的维护。故意杀人,一般处斩刑。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出罚。戏杀则减斗罪二等处罚。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六赃。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唐律中均规定了较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罚。六赃具体包括以下罪名:
一是“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凡官吏受财枉法,赃满15匹处绞。
二是“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担未枉法裁判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即使不枉法,赃满30匹也处仅于**的加役流。
三是“受所监临”,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官吏出差,不得在所到之处接受礼物,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的,加重处罚。监临主守官**自己所监临财物或被监临人财物的,比窃盗加二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甚至规定,不得向被监临人借用财物;不得私自役使下属人员或利用职权经商牟利;否则依情节分别处以笞杖或徒刑。唐律还规定,官吏应约束其家人不得接受被监临人的财物,若家人有犯,比照官吏本人减等治罪。如监守自盗的比一般盗罪加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
四是“强盗”,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唐律》贼盗篇规定强盗处罚更严,虽不得财,也要处罚徒刑2年。持凶器是财者一尺徒三年,十匹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
五是“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唐律》贼盗篇对一般窃盗罪也严格规定,不得财者笞五十,得财者至五十匹处加役流刑。
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 ——题记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学者,他从自己习惯的历史角度俯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别有况味。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历史画卷的瞬间,用游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从中华民族的起源黄河出发,在汾水斜阳下,寻找獬豸神兽的依稀足印;在壶口细雨中,聆听洛阳旧事,感慨郑国子产"铸刑鼎"的传奇;在齐鲁晓风里,徜徉徘徊,静观"百家争鸣"的雄奇壮阔;踏上八百里秦川,与秦始皇虚拟对话,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宫,再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磅礴大气。
一路的追寻中,余先生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法学跌宕起伏的印迹,并最终指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中的诟病,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根本出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世界著名的法学泰斗陈光中教授称赞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学的激流中,为中国的现实和改革出力的纤夫。
我想,所谓纤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连胜景而负重前行的践行者。
细细品味,其实春秋之前,我国古代法学与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的道路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自然法学"的典型。可是,战国以后,在《法经》所代表的以"刑"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动下,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中华法系"。这种重刑轻民、法德结合的法系与以民法为核心的西方"大陆法系",在核心渊源、法律结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到了隋唐宋,中国古代法学可谓到达鼎盛时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标志"中华法系"最终形成。此后,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法系一起,并称为世界的五**系。不过,自南宋以后直至明清,当"西学东渐"、"西法东来"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地席卷而过,落后的法律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华法系"渐渐动摇。直至清朝末年,随着宣统下台,传承千年的"中华法系"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中华法系"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法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为何行至清末就举步维艰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是"车轮"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统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统治。后来迫不得已变法修律,只是生硬地东拆西补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以法律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决定,徒有其表的改变只会南辕北辙。
之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第一部提出"**在民"的宪法性文献,但同样没有为"车轮"加上合适的"链条",变成一纸空文,很快被淹没。
掩卷而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印迹,指的是前人脚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来的方向。如果选择一味传承,清末统
治者墨守成规的败北,意味着历史早已将道路堵死;如果选择一味照搬,建国后硬套前苏联法学造成的"寒流",已让闻者不寒而栗。那追寻的意义何在?我想,书中给出了答案。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作为一名学习了粗浅的法律知识,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学者,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蕴意。法律知识让我对社会进步、经济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物质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是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保障着各项行为的合规化。正是这种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们的行为被合理的调节,进而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我们掌控了社会,不如说是我们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说过:樱花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尸体越多,它的花就开的越灿烂。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禁让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感慨,人类在学会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地驾驭自身社会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么多的鲜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这条法律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
阅读了世界的法律,不仅会想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都知道,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它不仅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统治者与执法官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面对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反思:什么时候,我们中国各地的**门前,也会矗立起一尊正义女神的雕像,或,给我们的独角神兽双目蒙上一条毛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以德化众,以理服人的国家,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岁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谓的“容忍”为美德,殊不知,在这样一个中庸之道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人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不同于道德,于是,我们的国家施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以德来教化人民,以法来约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问:一个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健全的国家吗?恐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虽然经过三十年建设,中国社会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国",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车轮"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滞后与不完善。只有顺应"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进步。法治的社会,法治的精神,始终是现代文明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中,我们回望历史,感慨于古人的先知,更启迪了我们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并将会在人类社会前行的历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历史的悲歌,发人深省。我们不仅要“忆往昔峥嵘岁月”,更要相信,遗忘并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永恒的力量。
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了解历史背景中国法制史往往与一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相联系,这部分内容怎样才能学好,能够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就好记的多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当年的八月,就在他安葬太宗李世民于昭陵的时候,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晋州尤其严重,房屋倒塌,一次致死者5000人。这一年,天下诸州,水旱相继,关辅之地,又遇蝗灾,晋州地震竟然持续了二年多。这给以新君即位的高宗李治出了大大的难题。就当时的价值观念与政治理念,自然会给刚刚当国的高宗带来极大的压力。他除了妥善安置善后外,第二年(650)五月,他还就此事在朝廷上公开与群臣交流,并表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新君即位后的丰采在不经意当中显示出来。高宗时期,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652)增加到380万户。永徽5年(654),粮食大面积丰收,洛州地区粟米每斗两钱半,粳米每斗11个铜钱。国家疆城在拓展,国力在增强,民族关系在改善。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召各地地方官问以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并且,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朕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显庆元年(656),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资很多,应改免除一切不急需的福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高宗时期对于法律建设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是宽平公正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个,其中有2人需要判**。这说明在高宗时期犯罪率较低的情况是与贞观时期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