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六老汉苦斗“沙魔”二十载》读后感是什么?

《六老汉苦斗“沙魔”二十载》读后感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14 05:30:07
你好:第027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师
内容详情

你好:

第027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

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

“师父,有吃的了。”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

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

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甚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圣僧歇马在山岩,忽见裙钗女近前。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仔细定睛观看处,看看行至到身边。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那呆子放下钉钯,整整直裰,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一直的觌面相迎。真个是远看未实,近看分明,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怞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那妖精见唐僧问他来历,他立地就起个虚情,花言巧语来赚哄道:“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只因无子,求福作福,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又恐老来无倚,只得将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三藏闻言道:“女菩萨,你语言差了。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

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读后感 300字左右

西游记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爱恨缠绵,都不适合此时阅读,于是再次翻开了《西游记》,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共鸣感,想必这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欲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经历了又一个个性受制约的学期后,孙悟空这个形象完全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向往——对彻底的自由的向往。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优麒麟辖,不优凤凰管,又不优人间王位所拘束”,闯龙宫,闹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我一种寻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总之,我觉得现代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方面较为安于现状,缺乏一种开拓进取,寻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话 如今也是一个远离神话的时代。日常生活过于现实,使充满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话绝非幼稚的产物,它有深邃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谢林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神话乃是各种艺术的必要条件的原始质料。《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颠峰,也是神话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后中国的神话文化渐渐没落了,神话不被人重视,连《西游记》也少有人问津,只有孩子们会被孙悟空征服,于是也只有孩子们抱有对未来浪漫的、梦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胸。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型,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怕与一切进行斗争。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现出其英雄本色。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著的特点。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木棉花开400字读后感

这是我给另一位网友写的三打白骨精赏析,发给你做参考吧。

三打白骨精之团队的尴尬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白骨精虽然是个小妖精,但他在整篇西游记里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白骨精就象一把刀子,作者用这把刀子向唐僧四人的脸上狠狠地划了下去。剥开了罩在每个人脸上的面纱。

先看孙悟空和唐僧。他俩关系一直都很微妙,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本回一开始就有他俩的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个端倪。

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摩顶受戒,做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你看,孙悟空虽然不愿去,但还是“陪笑”说的,把面子放在了前面。而唐僧就不给面子了,一顿牢骚随口而出,孙悟空也只有唯唯诺诺赔了个不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心里是涌动着暗流。孙悟空求学二十年,他的学识造诣是刚出道才二十出头的唐僧不能比的,在团队里也是能力最强的,但却是最不自由的一个,受一个小年青管制,心里肯定不服。而唐僧面对能力比自己高很多的孙悟空心里也是异常复杂。

再看八戒,与孙悟空可是截然不同。从白骨精到来这一段就把八戒交待的很清楚了。

白骨精来时: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

唐僧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孙悟空在说瞎话,二是想让谁去看看。果然八戒很积极。当他打听好后就: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以下一大段便是唐僧与白骨精的对话。

八戒先臭了孙悟空一番,然后又向唐僧介绍白骨精。唐僧开始还不相信,说明他还是有警惕性的,但他一看见白骨精就“连忙跳起身来”,这一跳把唐僧目前的心理状态给晒了出来,这时的唐僧必竟是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青人,见到美女能不心动吗?这一跳八戒也看在眼里。对于女色,八戒是过来人,这些事他很明白。在这以后八戒坚定地站在了唐僧一边。

最后再看沙僧。沙僧在整个一篇里没有说一句话。他没有表达对整个事件的任何态度,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站在孙悟空一边,就是二比二,孙悟空不一定被赶走。他这一不吭声,就是二比一,孙悟空处于下风,被赶走的可能性就很大。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沙僧对孙悟空也是有成见的。

白骨精这把刀真的很历害。

这四人就带着面上的不和或者心里的不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啊走啊,一直走到真假美猴王时,这种不和终于爆发了出来,并以此为转折点,四人从不和走向了团结……

作者通过一件小事把事件中的人物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经典的范文。

这是一个久违了的现象:一篇仅17000多字的短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就是李春雷的报告文学《木棉花开》。日前在广州召开的中短篇人物传记优秀作品研讨会上,《木棉花开》成了评论家、作家热议的话题。称其是“近年来少见的难得的好文章”,“是对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攻坚人物任仲夷的出色文学报告,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和记忆,是文学纪念三十年改革开放生活的壮美篇章。”

我们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风靡一时之后,为何后来整体上下滑,目前整个处于一个颓势的状态?当然像股市一样,大盘下挫,不等于就没有优质的个股出现。比如《木棉花开》,还有最近我读到的深圳女作家李兰妮写的《旷野无人——一个忧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就是一部以自身作为个案,表现当代人心理疾患的好作品。但好作品确实太少,数量很多,不痛不痒的颂扬式的作品很多,质量高的极少。让人读后感到痛快淋漓的作品极罕见。

有人预言: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将面临消失、消亡。这当然有点危言耸听。报告文学,我更赞成叫“非虚构文学”,会始终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它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他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某位高层领导在内部通气会上有一个讲话,我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汶川大地震看新闻报道很感人,为什么到了作家笔下反而不感人了呢?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事实上至今尚未看到有黄钟大吕式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出现。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报告文学作家所面临的传播环境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都市报的大量增加、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即时性、信息的海量爆炸,使得报告文学过去被称为“轻骑兵”的功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报告文学作家在与现代传媒的竞争中几乎束手无策。我们过去所说的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在“新闻性”这一点上,报告文学已经难以发挥它的优势。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的记者,我们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可以迅捷地了解到地震现场发生的事件,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而后来作家写的一些报告文学,因信息的滞后和单纯的文字描绘,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如何应对这种崭新的传播环境?如何使报告文学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获得新生?《木棉花开》的成功,给了我这样几点启迪:

一是要寻找题材的“盲点”。可以说,题材起码决定了报告文学一半的命运。报告文学首要的问题是“写什么”? 小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写”?报告文学作家的功力、眼光,首先体现在对题材的判别和选择上。在与现代传媒竞争时,去寻找传媒视而不见、被它们所忽略或压根就在他们视界之外的“盲点”。因为记者们都在追逐即时新闻,他们对任仲夷这样的尘封的历史人物不会感兴趣。而恰恰是这样的人物,对当下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逮住这样的题材,作家深入挖掘,好作品就出来了。

其次,寻找独特的人文角度和视角。同样的题材,报告文学作家在与现代传媒较量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人文角度,应该表现得更有思想深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中,有的作品论文采甚至题材并不算上乘,但由于思想的犀利和穿透力,读后让人如酷暑天吃冰淇淋。好的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木棉花开》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重矛盾,但作家目光观照的是当下,对当下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我们需要任仲夷这样的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具有大气魄、大手笔的敢于担当的***。任仲夷临终前提出的可以考虑像开辟经济特区那样开辟“政治特区”的构想令人拍案叫绝。要是真的付诸实施,或许会给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蹚出一条新路来。

再次,在处理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三者关系上,当下的报告文学要更强调文学性。因为比传播信息的速度,报告文学根本无法与报纸、电视、互联网比。但在坚持真实的前提下, 强化文学性正是报告文学的优长。

说到文学性,我觉得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再现”所报告的事实,而不是叙述。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迄今为止写红军长征的报告文学不少,但让我读来最感亲切的还是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因为其人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他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史实都注明了出处。何时何地采访了什么人,或书中采用了某个当事人提供的回忆材料等。其二是注意刻画人物,为读者树立血肉饱满又为读者所关心的人物形象。八九十年代那些引起轰动的报告文学大多是写人的,如《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大雁情》,那些作品中所写的主人翁的名字至今我们耳熟能详。报告文学应该比现代传媒中的人物通讯、人物专访等等,在刻画人物方面理应更立体、更有深度。其三是注意对文学语言的运用。新闻追求简洁、明快,而报告文学应该调动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