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咬文嚼字作者

咬文嚼字作者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14 06:05:13
《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
内容详情

《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编着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等作品。

《咬文嚼字》是一篇随笔短文。朱光潜在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咬文嚼字》的写作特点:

朱光潜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他告诉人们应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咬文嚼字语文课文原文部编版还有吗?

习作如习画,作画时,会先画出大概结构,明暗关系,最后进入深入细节刻画,深入刻画才能体现一幅作品的水准。我画画属于急性子,粗线条,一张画我认为已经完成了,可是素描老师总是说,你这张画缺乏深入刻画,最多完成了50%,继续深入刻!这个时候只好静下心里,再仔细观察物体,细细琢磨哪里需要加深,突出,哪里要弱化。一幅画大半时间需要花在细节刻画上。

文章的细节是什么,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从运思到大纲,到文章的层次、轻重布局算是完成了初稿,现在我们要进入咬文嚼字的阶段。

以我目前的水平,时间觉得能把文章的脉络,层次结构理清,把该说的说清楚,已经够了,我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一个一个小词小字。文章的脉络,逻辑清楚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能在文字上多下功夫,就是妙毛生花之功。一幅画没有细节刻画是粗糙的半成品,一篇没有经过文字润色的文章同样只是半成品。

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许你以为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或是漂亮些,其实不然。更动文字,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情感。

比如我们熟悉的“推敲”的故事,就说明了文字的变化对意境的影响。

用字的难处在 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

字有 直指的意义和联想义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各种种关系。

1.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因为直义是固定的,类型化的;联想义是游离的,个性化的,不易控制。

比如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什么?是个联想意义,由“小龙团”茶叶联想起来的。这句诗文的妙处是,明月照泉水,清茶泡泉水同样清沁飞赴的意味。如果把诗文改成“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没什么味道了。

这是个善用联想的例子。

2.如何避免滥词滥调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老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个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就是如此。

比如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等等,这就是滥调,毫无新意。

人生来有惰情,习惯比创造省力,所以我们容易用陈词。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即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国创造,革新。

截止到2022年,《咬文嚼字》课文原文部编版有;被收入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