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有两周了,除了周五提早放学,其它四天每天周五准时能接到。但有一天例外了。
上周三也就是开学的第三天,我提早十分钟到校门口等待孩子班级排队出来。到点了,孩子们在班主任带领下有序出来,我却没见到我的孩子,想着可能有东西忘记在教室重新回去拿了。再等等,直到小朋友们都被家长接走,还是没有他的身影。问了班主任才知道数学老师留孩子讲解题目,由于其他学生没被全部接走,叫我先在门口稍等。
左等右等还是没有等到,征得班主任同意到教室去接他。数学老师在耐心帮孩子讲解错题,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数学作业题目,因为以往都没带回来过。题目很简单,就是数数连线、观察位置、比多少之类的,孩子本子上有两处打叉,上面批了A-。在讲解结束后,连声向数学老师致谢,她很客气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需要让他理解,要不然以后学不上去。”
出了校门口,我心里有点慌,怎么才刚开学就被留堂了呢。按照我观念只有做错事和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会这样的,这才刚开学呢。我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心平气和地同孩子聊天:“今天就你一个人被留下吗?妈妈在外面等了好久都没见你出来。以为发生什么事呢,还担心你。”“有其他小朋友留下的,不过轮到我已经是最后一个了。”孩子坐在我自行车的后座上说道,“原来如此,那做错的那些题你现在明白为什么做错了吗?”我问,“嗯,我明白了。”他应声道,我打算这事就先告一段落,刚开始理解不了也正常,同时让我对孩子的数学留了个心。
在之后的几天从孩子口中得到了一点数学信息:数学作业老师评分有分A+、A-、B、C的,旁边带五个小星星的表示页面干净整洁。问他有得过B、C之类的没有,说好像没有。由于学校是不带书面作业回家的,作为家长的我根本不知道是关于哪方面错了。小学数学不是很简单的,我和先生都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在学习上没差过,根本不用父母担心,怎么到了孩子这就做不好了呢。
幸好,第一周周日早上有家长会,孩子的作业就摆放在他的书桌上,我随手拿起翻了翻,不翻不要紧,一翻吓一跳,竟然还有个C的评分。一页没几个题目是对的,快速记住几道错题,准备回家出题让他练习练习,这样下去可不行,一二年级是基础,基础打不扎实,以后学起来就吃力。
开完家长会在回去的路上,内心拔凉拔凉的。当天中午吃完饭,就在白板上出了四道他犯错的例题,想看看他是怎么理解的。
最后和先生一致得出:这不是数学题,而是语文题。不是数学没学好,而是语文阅读量太少。先生干脆就说:“像第三题这样的题目,是我如果是初学者也做不出来。”“怎么会呢,这不是很简单填左右或上下吗?”我疑惑地说道,“那是你一看到这题脑袋已经给你答案了,知道这是一道位置题,看图填位置。但孩子连这图都看不懂,你让他怎么做,怎么去填空。”先生解释说,我恍然大悟。
难怪我在给孩子讲解第四题时,从“A住B楼上,C住A楼下”可以得出,B、C都在A楼下,我将B、C并排写在A下面,通过“C住B楼上”得出答案由下到上是A、C、B,而孩子不明白为什么B、C并排写,他非要分个高低。照他这样一分,很容易将这结果往上填而出错。在语文里,从““A住B楼上,C住A楼下”得出B、C的位置就是对等不分先后的。孩子语文阅读量少,理解就少,造成这样的情况。
幸好一切都来得及,可以及时弥补。我每天安排他半小时课外阅读,让他手指指着逐字逐句地读,不遗漏一个字。在数学题目要求中漏一个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数据课外习题每天两道,让孩子自己读题目,自己理解做题,做错了要讲出解题思路,我再帮他纠正思路上的错误。
经过一周的努力,孩子在第一次单元测试取得97分的好成绩,希望他再接再厉。如果你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哪门功课不好,别急着打骂,帮忙他们一起找问题,陪着孩子将问题解决。每个孩子都不想成为老师口中成绩差的那位,有父母的理解陪伴才会走得更远。
我女儿现在读二年级,我们几个经常一起聚的妈妈对孩子学习有两种态度:
一种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容易,只要孩子稍微认真点都能学会,没什么差别。一二年级的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所以不必太在乎成绩,等到高年级再抓也不迟。
另一种则为“三年级滑坡”现象担心,觉得一二年级也要狠抓学习,语文里的生字、古诗、作文,数学里的计算、概念理解都不能放松,不打好基础,到了高年级再来赶就吃力了。
我自己偏向第二种。一二年级学得简单,三年级就考验孩子的抽象思维了,很多孩子到了三年级明显跟不上,开始退步,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三年级滑坡”现象。
一二年级可以不看重分数,但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是要重视的。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点是整个小学里最少的、分量最轻的,一般孩子不费什么大力气就能学会。考个好看的分数也不会多难,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差距不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平时的习惯和方法,还有思维模式这些看不见的内核。
01,学习习惯在拉开差距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感受,一二年级时,孩子的成绩常常不稳定,这次100分,下次却是80多分,再次又回到90多分,好像搞不明白孩子的真实水平究竟是怎样。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和自控力还有限,个体差异也大,努力一下分数就上去了,坚持不住成绩又下来了。想要孩子稳定,背后要有稳定的学习习惯做支撑。
专心听讲、认真书写、写作业保持专注、合理安排时间、独立阅读这些好习惯养好了,以后孩子学习就轻松。自律、有条理、细致、专注,这些好习惯就像加速度一样,时间长了,都会变成优秀的能力,为孩子的学习锦上添花。
02,学习方法在拉开差距
达尔文说过:
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学霸的学习都讲究方法。比如说,一年级的数学书里教加减法,有凑十法、破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认真学的孩子看到一道计算题脑子里就会合计用哪个方法最好,选一个最快捷的算出答案,而想不到这些方法的孩子可能还在掰手指计算。
哪怕最后他们算出来结果都是对的,但思维方式上已经有差距了。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了高年级,要用的方法更复杂,低年级是为高年级打基础的,如果低年级不能灵活运用方法,后面怎么跟得上呢?与其到了高年级报补习班来补漏洞,不如从一开始上学就认真对待。
03,思维模式在拉开差距
霍普金斯大学的Mary Cay Ricci教授,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幼儿园孩子,基本都是成长型思维,喜欢探索、充满希望。
进入小学之后,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开始增多。到三年级时,固定型思维的学生达到了42%,算得上是“分水岭”了。
可以说,孩子看待自己的思维模式也是“三年级滑坡”现象的一大原因。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会给自己贴“聪明或笨”的标签。一旦受到大的挫败,很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首先要避免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斯坦福博士妈妈陈美龄特别强调过父母不能比较孩子,打击孩子自信。
另外,积极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个好办法。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总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闪光点,无条件地赞美孩子。
你今天的作业写得比昨天工整,明天肯定更好。
你这道题用了3种解法,真是爱思考的孩子。
你作文里用了几个比喻句,很生动。
……
这样总是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放大积极的一面,让孩子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且做得更好,对自己的肯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是个自信的人,即使现在成绩不好,也是暂时的,一点点的进步将带来改变。
1、父母基因不好;
2、后天不努力。
有个数学家归纳的很好,“数学是解决问题的方**”。
1、如果一对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比较愚笨,那孩子潜移默化中继承的方**、基本思维方法就很难摆脱那个蠢笨的框架。当蠢笨的思维遭遇聪明、高效的方**,如果不寻求改变自己的思维,那就只剩下抵触。这就是大多数孩子学不好数学的根本性的心理因素。
由于大多数人生活在金字塔的底部,而这种现状也恰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较为粗劣造成。因此,学不好数学,是很大程度上受这种 社会 基因、教育基因、思维基因的局限。
2、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是扬弃旧思维,建立新思维;扬弃旧方**,树立新方**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只有能痛下决心,革除那个旧自我,重建一个新自我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学好数学。这个努力,首先是心理重建上的努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努力。如果心理上不肯努力,老是捧着那个旧自我不放,再怎么努力的死记硬背,数学也很难进步。
数学是一门很难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都需要学数学课,小学生到研究生大部分就觉得数学难,怕数学。数学学不好,既有智力方面原因(先天父母给你)的因素也有后天努力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其实数学也一样,光有努力还不行,还得有一定的天分和兴趣。对数学没兴趣,学起来会非常痛苦的。
就小学数学而言,就课本基本知识,几乎所有小孩的智力水平都能满足,所以说小学数学小孩只要对数学有兴趣和努力的话成绩应该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其实现在很多培优已经意识到了兴趣和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培优机构现在一二年级的培优专注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一般到三年级才开始奥数的培训。不是所有的小孩都适合奥数,没必要每个小孩都搞奥数,适合自己小孩的就是最好的,国家这几年也意识到课奥数的负面影响,慢慢淡化了奥数。
我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里说的数学是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数学!我经常遇到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指点,几乎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下面说一下主要做法:
首先开导学生,树立信心!中小学的学生都是生龙活虎的,活力最充沛的时候,没有什么差别,谁都能学好数学!告诉他是因为成绩不好,他才怕数学,现在就来提高成绩,好不好?加油!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鼓起来,信心也有了,不怕数学就走出了第一步!这样的意思经常的讲,在他学习数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讲,不断的鼓励!
其次就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之后,在战术上就要重视困难了!这就要做具体的事情了。先看以前阶段考试,期末期中考试卷子,分析有哪些错误,以及出现出错误的原因,再归一下类,有针对性的安排题目,解决问题!选题时,难度不要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加大!实际指点是很细致的,比如马虎出错丢分,就能找出很多原因!另外还要指点他如何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公理,定理,以及推论,如何去运用它们!在处理习题时,应如何去思维,分析等等,就不一一叙述了!
总之,一定要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怕反复,因为不会一步登天的!最后一定会克服怕数学的心理,取得好的数学成绩!
我觉得是后天努力不足吧
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往往不是天生的,数理能力的培养通常是靠后天的引导与学习,与他人产生距离,有所不同的。
所以,有的人天生语言学习能力比较强,是因为在遗传和基因方面比较有优势,再加上后天引导比较成功,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了。
反观一个人的数学学习,成绩不好,这不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特别笨,也不意味着一定要补习班、特长班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孩子进步,而是因为我们天然地缺少阅读和数学基因,必须靠后天努力来建立思维通道。
怎么说呢,楼主的问题分为两部分,先天和后天。对先天智力低下的孩子来说,楼主第一个分析就是是的。可是,现在有很多很多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孩子,由于学习能力不足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被误会成智力低下,更多的误会成后天不努力、不爱学习,这样的误会形成了家庭紧张的气氛,一提到学习做作业就鸡飞狗跳,到后面就真的成了厌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如今这样的孩子很多了。
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我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其实会误会孩子,家长所看到的孩子的问题,更多的只是孩子的表面行为问题,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没有被提出来。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在他三年级以前的学习成绩都挺不错,但到了高年级学习就开始有了明显下降,家长也很担心,觉得是自己过于忙活自己的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使得孩子无心学习。
很多家长的想法都是一样,重点是放在孩子的行为变化上,然后以自己的分析做出判断,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有的孩子成绩下降并不是她不想学,而是因为她真的不会做。
这和孩子的学习方法也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孩子数学差的问题。
空间表征能力和数学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空间表征能力,就无法将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最简单的模型。
所谓空间表征就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关系,是一种“示意图”式的表征。比如当我们说“苹果在橘子右面,梨在橘子左面”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将苹果等具体物体简化为一个抽象的圆圈或者点。
马库斯·克纳夫等人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所真正依赖的是抽象的“空间表征”。如果孩子没有空间表征能力,自然在算数时,尤其是10以上的数字加减就会出现问题。
你让孩子用画来描述“我有2个棒棒糖,爸爸有4个棒棒糖,妈妈有6个棒棒糖”,往往孩子画的是具体的棒棒糖,而不是抽象的点。
这样如果她要计算“我有2个棒棒糖,爸爸有4个棒棒糖,我和爸爸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那他脑子里就必须想象出棒棒糖来。
这时孩子就会有一连串的问题:有那么多种棒棒糖到底要哪种呢?上次吃棒棒糖是什么时候呢?棒棒糖是什么味道?
如果题目再难点,她就会觉得自己根本算不过来,所以当孩子无法空间表征具体事物时,就必须死记数字和规则,这不仅费神,还容易出错。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数学比较差的原因了。
其实要把“竖式加减法”就运用到空间表征,孩子要理解“做减法时那个借位的点是什么意思,做加法时和超过10要怎么向前进1”。
只要有空间表征能力,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内在的数量关系,再加上足够的练习,便可以很快熟练了。
那我们该怎么锻炼孩子的空间表征能力呢?今天我分享一个方法——抓空训练、
比如,你让孩子先想象“2根棒棒糖”,然后让他在空中抓,想象自己在抓棒棒糖,抓得很紧很紧,最后棒棒糖会被抓成什么样?一个小点嘛,这就是初步让孩子体会什么是空间表征。
抓2次就是2根棒棒糖,3次就3根……是不是很简单方便。
1-9练习好了,可以再抓“10”,让孩子一把抓住10根棒棒糖,用力抓紧,又变成小点了,这个小点比刚才“1根棒棒糖”的点大点儿……
再然后呢?
“我们总是画点,好不方便啊,干脆发明点符号表示这些点吧——1,2,3……10,100,1000……。”
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具体形象到符号表征的过程。
空间表征能力差的孩子计算不行,对应用题更是没辙。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数学越来越差,不妨可以看一下是不是孩子的空间表征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学习难度增加,对其适应的能力也需要时间,家长一开始不必过于担心,多给孩子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发现问题,一起成长。
很多人误解了基因的作用,基因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了你一个“ 健康 ”的身体,这个 健康 ,可不是外表看上去 健康 就行,你身体的 健康 程度决定了你承受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