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二年级华容道口诀速记法是什么?

二年级华容道口诀速记法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4-18 04:35:05
如下:1、开始一局,此时界面右下角,会空出一格,作为移动空隙,需根据规则,从左上角由1开始,排列方块。2、通过循环运动,排出1~3,需要将4移到5位置,此时通过移动,如不动3,4无法归位。3、先动1,接着保持1~3连续,这样即可将4放好,第
内容详情

如下:

1、开始一局,此时界面右下角,会空出一格,作为移动空隙,需根据规则,从左上角由1开始,排列方块。

2、通过循环运动,排出1~3,需要将4移到5位置,此时通过移动,如不动3,4无法归位。

3、先动1,接着保持1~3连续,这样即可将4放好,第一行完成。

4、用同样方法,完成第二行布置,即保持5~7连续,接着将8移回,这样即可排列好第二行。

5、接着是第三行,因为需移动的数字又少了四个,所以此行很容易完成。改行排好后,如果没通关,需要排最后一行,可以看到较难操作。

相关介绍:

华容道是古老的中国民间益智游戏,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魔方、独立钻石棋一起被国外智力专家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个不可思议”。它与七巧板、九连环等中国传统益智玩具还有个代名词叫作“中国的难题”。

据《资治通鉴》注释中说“从此道可至华容也”。华容道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相传当年曹操曾经败走此地。由于当时的华容道是一片沼泽,所以曹操大军要割草填地,不少士兵更惨被活埋,惨烈非常。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来看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

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一、鼓励一题多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一题多解是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尝试。

二、开展类比教学,发展比较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该通过类比教学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中,教材先安排了公因数概念的讲解,然后安排了公倍数概念的讲解,在公倍数概念的教学中,我类比旧知识公因数概念进行导入:首先要求学生分别找出6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这两个数的共同因数是什么?学生将6和8的因数一一列出,很快就得出结论:6和8的共同因数是1、2。

我又分析道:1、2是6和8的共有因数,在数学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有它们的共有因数,那么共有因数就叫做公因数。同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有它们的共有倍数,那么共有因数就叫做公倍数。这样一经类比之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公倍数的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比较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信息技术,发展想象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通过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在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形象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进而促进其想象思维能力的良性发展。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3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

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例如

①10X5X210÷5X210÷(5X2)10÷5÷2

②8÷4+8÷48÷4X8÷48X4÷8X4

③32—8÷432÷8X432+8÷4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