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小学是如何分班的,有清楚的吗

小学是如何分班的,有清楚的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4-20 10:15:03
各小学分班多采用电脑随机分配的形式,分班流程大同小异,主要考虑因素为男女生的性别比例,尽量保证每个班男女均衡。分班那天,学校会召集所有一年级班主任,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哪个老师带哪个班。然后根据新生男女比例,由电脑随机将学生按当年班级数分批,最
内容详情

各小学分班多采用电脑随机分配的形式,分班流程大同小异,主要考虑因素为男女生的性别比例,尽量保证每个班男女均衡。分班那天,学校会召集所有一年级班主任,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哪个老师带哪个班。然后根据新生男女比例,由电脑随机将学生按当年班级数分批,最后再由班主任现场抽取学生名单。

为了使分班公平公正,学校不会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筛选,但会根据情况对哪个老师教哪个班进行微调。班级只有序号前后差别,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但家长有时存在偏见,总觉得末尾数的班级不好,所以一般不会将年轻、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分配给后面几个班,而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些的老师。

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

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

教授学童识字的“小学”,古代也叫“蒙学”,包括教育阶段及教育场所两种含义。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在学的学生也叫“蒙生”。

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

清**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应该是学习成绩不平衡了吧。

能力分班是分班的一种方式。学校中按能力高低将学生分到不同班级的做法。目的是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分班依据一般为智力测验及学科成就测验。按能力高低分为两层次的,叫双轨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的,称三轨设计。分班后,各班内学生能力接近。他们把能力高低与是否犯错误两个特点赋予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最受人喜欢的,是有非凡能力但也会犯错误的人,能力超凡的人排在其次,再次为能力一般的人,最不受人欢迎的是能力差却又犯错误的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希望与有能力的人交往、合作,而能力强又犯错误的人使人感到可望可及,易产生亲近行为。分班分组教学管理(management of class teaching andgroup teaching)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班或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管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些教育家针对班级授课制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提出。通常按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或特殊能力进行分组。

(1)校内分组。在学校内按学生的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设年限不同、内容不同,或年限不同、内容相同,或年限相同,内容不同的几种课程。(2)班内分组。将班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具体做法是:一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进行会诊测验,根据测验成绩好坏,依次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自学补充教材,乙组上附加课,丙、丁两组由不同教师上课,复习基础知识。

三四周后再对甲、乙组进行附加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测验,测验后将各组合而为一回到原班进行新课教学。经过一个单元后再进行分组,如此循环至学期结束。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