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六册第12课
12 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要想较快的背得这篇课文,首先得理清课文的脉络,懂得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背诵就容易得多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三年级下册的语文书是《语文》是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重光。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需要掌握的知识:
一、要求会默写的字。
复习要求:会认、会读、会默写、会用(组词、造句)。
二、要求会默写的词语。
内容:书后的词语表(包括后加的词语)。
复习要求:会认、会读、会默写、会用(组词、造句)。
复习方法:听写(注:该项内容和第二项可合并)。
扩展资料: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不仅包含默写字、词语、同音字,还需要掌握多音字、形近字、一字多义、反义词、量词、填合适的词、词语积累等等。
掌握成语包括:描写花草的: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描写日月的:喷薄欲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描写山峦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苍翠欲滴等等。?
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整理(归纳总复习)
一、字
要认识的字200个,会写的字300个
复习方法:
1、 字音方面,利用生字表让学生就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进行自主归类。
2、 字形方面,加强听写。(家长全面听,同伴、老师有侧重地听,重在易错难写字、读音不准或多音字)
3、 字义方面,通过组词,说句子帮助理解(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可以互帮互助的形式)
二、词语
(一)反义词练习
1、课本P15 (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
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方法:
(1)为了帮助理解、记忆,可以给这些词后面再补充两字
动静(皆宜)、得失(取舍)、吞吐(自如)、详略(得当)、攻守(平衡)、
进退(两难)、始终(如一)、呼吸(均匀)、是非(不分)、爱憎(分明)
(2)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外的积累,加深对这类构词方式的印象。
明暗、对错、软硬、真假、抑扬、起伏、昼夜、深浅、张弛、文武
2、课本P31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罪 正对偏
奖对罚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方法:对这些单音节的反义词可以变为双音节的反义词去帮助理解、记忆
(清澈对浑浊) (廉洁对**)
(功劳对罪过) (公正对偏心)
(奖励对惩罚) (优秀对恶劣)
(善良对凶恶) (勤劳对懒惰)
3、复习册P10第十六题、十七题
拓展:
(二)数量词练习
1、课本P15
2、复习册:P11——P12
拓展: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如常用的、 特别的
(三)成语积累:
1、 课本P16
描写花草的:
描写日月的:
描写山峦的:
2、 课本P69
关于勤奋学习的:
关于专心学习的:
3、 课本P70
看图说成语:
4、 课本P119
AABC式的成语:
5、课本P186
(1)数字式成语:
(2)ABAC形式:
(3)AABB形式:
(4)反义词形式:
补充:
AABC
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扬扬得意
AABB
日日夜夜、形形**、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兢兢业业
ABCC
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
6、关于成语故事的: 买椟还珠、画龙点睛、 一鸣惊人、名落孙山、井底之蛙
7、关于寓言故事的: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对牛弹琴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8、关于神化故事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擎天之柱、愚公移山
(四)同音字P69、一字多义(多义字)P87、多音字P103、形近字P137
考查方式:
1、 以上四种类型的字,课本都以“我的发现”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特点,找出规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做“我的发现”这类题目,一定要让学生打开思路从音、形、义等多角度去思考,避免惯性思维。(在第五、六单元的测试中,有一组字很明显是一组为平舌音,一组为翘舌音,但部分学生以惯性思维只从字形方面考虑,因此规律难以概括。)
2、 “多义字”与查字典结合起来,体现在义项的选择。
3、 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体现在组词方面,选择题等常见的题型方面。
(五)词语搭配:
如课本P69中“的、地、得”的运用
三、句子
(一)比喻句练习:
1、课本P31
2、课本P48
3、复习册P17、P28
方法:
(1) 把一句话改成比喻句
(2) 用比喻词造句
(3) 把句子补充完整
(二)反问句练习:
(1)课本P48
(2)复习册P18
(三)复句
在说明文《太阳》一课中,多次出现了转折复句和条件复句。
如: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转折复句)
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条件复句)
必背内容:(包括词、句、段、篇)
一、古诗:
(1)《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描写春天的拓展篇目: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描写月亮的拓展篇目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李白《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二、课文
P2《燕子》、P8《荷花》、P18《翠鸟》(1、2、3自然段)、P41《画杨桃》(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说的话)、P52《和时间赛跑》、P72《可贵的沉默》喜欢的句子、P106《太阳是大家的》、P108《一面五星红旗》感人的句子、P130《女娲补天》生动的句子、
三、课后内容
1、珍惜时间格言:P55
2、描写月亮的诗句:P95
四、语文园地(读读背背、读读记记)
P16、P32、P48、P49、P69、P88、P104、P120、P137
补充表现友谊的名句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四、阅读
阅读题的做题方法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五、作文
回顾这个学期写过的八篇作文,分别是:
一、介绍家乡景物(写景)
二、关于环境保护
1、 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说明文、调查报告)
2、 可以发挥想象,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想象文)
3、 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写事)
三、介绍自己(写人)
四、介绍自己的绝招(写事)
五、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写事)
六、写未来的一样感兴趣的东西(想象文)
七、自由作文
八、编一个“我变成……”的故事(想象文)
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类文章,其中写事和想象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而这两类的文章的写作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写作兴趣。
复习建议:
1、针对学生写作时出现的问题,如不会突出重点进行具体描写,文章结构安排不当等设计小型多样的小练笔,进行仿写、续写等。
2、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本学期的作文内容和要求,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选择相应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既加强了阅读的指导,又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有效借鉴、模仿的对象,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组织学生围绕习作的要求修改,对做得好的同学、同伴给予表扬、肯定。形成“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良好意识。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编辑本段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编辑本段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编辑本段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编辑本段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编辑本段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编辑本段8.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编辑本段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编辑本段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编辑本段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编辑本段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编辑本段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编辑本段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编辑本段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编辑本段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编辑本段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编辑本段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编辑本段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编辑本段2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编辑本段21.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编辑本段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编辑本段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编辑本段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编辑本段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编辑本段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编辑本段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编辑本段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编辑本段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编辑本段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编辑本段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编辑本段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编辑本段34.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编辑本段3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柢。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编辑本段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编辑本段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编辑本段38.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编辑本段39.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编辑本段4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编辑本段4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编辑本段4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编辑本段43.塞下曲 卢纶
(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编辑本段4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编辑本段4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编辑本段46.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本段47.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编辑本段48.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编辑本段49.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编辑本段50.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编辑本段51.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编辑本段52.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编辑本段53.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编辑本段54.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编辑本段55.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编辑本段56.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编辑本段57.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编辑本段58.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编辑本段59.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编辑本段60.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编辑本段6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编辑本段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编辑本段6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64.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也有惠崇《春江晚景》,但两者都是同一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编辑本段6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编辑本段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编辑本段6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编辑本段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编辑本段6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编辑本段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编辑本段71.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编辑本段72.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编辑本段7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编辑本段74.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编辑本段75.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编辑本段76.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编辑本段77.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编辑本段78.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编辑本段79.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编辑本段80.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咏柳
贺知章《咏柳⑴ 》
唐·贺知章
碧玉⑵妆成⑶ 一树⑷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 春风似⑻ 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唐 - 林杰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杰
题目:乞巧
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词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有人把李商隐的诗意和苏轼的词意合起来。作一副对联,对她的奔月进行概括:“灵药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