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条件允许用点家里的钱很正常,自己愿意在课外时间去**也没什么不好,没必要凡事搞一刀切。只是要注意的是花家里钱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去外面**的时候,考虑一下投资回报率。在做好学习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够做到自立更生固然不错,但是没必要把“自力更生”四个字当作心理负担。为了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现在先花点家里的钱,完全可以理解。说说自己现在的情况。我目前的经济来源来自家里给的生活费+自己**的收入。家里给的生活费大概是学校里的平均水平吧,也差不多符合家里的经济条件。自己**的收入跟家里给的生活费差不多。所以我手头还算是宽裕的。我在消费方面比较理性,所以家里的给的生活费满足基本生活是够了。但是如果我手头上能够更宽裕一点,我能够更好地提升我的生活质量。可是多余的这部分钱,我又不太好意思找家里要。譬如我想买双hyperdunk,但是我又不太好意思找家里要钱买。所以就决定自己去做点**。可是在**的时候要做好选择。我从来没有做过发**端盘子之类的**。现在做的**是当一个tutor。每周工作两次,能够锻炼英语口语,工作压力适中,收入水平可观,指导别人的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每次去**的时候,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为了**而**,而把它当做是一种生活的调剂。所以,花家里钱和**赚钱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自行调整即可,反而要注意消费理性。花该花的钱,尽量不要透支,要有一定的应急储备,让手上的钱,更好地服务自己,才是重点。
这种事情还得看学生的家庭情况吧。如果家庭富余,花父母的钱去旅行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大学有部分人是还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既然负担的起,花他们的也没什么过错。大学的时候出去走走看看,增长一些见闻,顺便享受下最后的放松生活。这完全是可以的啊,父母愿意给孩子花,孩子花的开心,这是人家的家务事。
当然,如果家庭条件本身就拮据,这时候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去旅游确实有些不应该了。毕竟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父母对你已经没有了抚养的义务。而且他们负担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已经非常的吃力了。为什么还要把这些没有必要的花销,来让父母给孩子负担呢。这样的行为太有点自私了呢。
建议大学生想旅游,完全可以利用假期自己打工挣钱攒旅游费用,既能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还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样的旅游玩的也开心!
大学生有时候也要有自己的娱乐才可以,有些时候到了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也需要出去旅行一下,然后大学生花自己爸妈的钱去进行旅游的话,这样到底对不对呢?
其实我觉得大学生主要的还是要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业,难免也要出去走一走,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这个时候他们能出去看一看,也是挺好的,如果花父母的钱的话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记住不要花的太多就可以,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也是要孝敬父母的,就说现在花一点父母的钱,其实没有什么的。
不要觉得花了父母的钱,我们就犯了多大的罪一样,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见识更多,只有自己见识越来越多的时候,未来我们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花父母的钱也是应该的。
很多同学有这个想法:“我已经上大学了,我不该再花家里的钱了。父母赚钱不容易,我要尽量少花钱…”
你也这样想吗?
如果你真这么干了,那就误了你的一生,误了你的父母和家庭!
为什么?
我说一下。
消费,是指未来不能带来收益,只满足目前欲望(生活)的花钱。吃喝玩乐的开支都是消费。
投资,是指现在投入小的,未来收获大的,这样的花钱。
譬如,有人投资于房产,有人投资于股票,也有人投资于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投资项目,那么投入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如果一个人不投资只消费,那么钱花完了就结束了,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一代不如一代。
马克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有人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竞争单位。总之,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并不是个人。个人的荣辱,就是他父母、子女的荣辱,就是整个家庭的荣辱。
古今中外有见识的家庭,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父母节省自己的消费开支(花钱的另一个说法,叫开支),加大对孩子教育投资的开支。
为什么父母们不约而同,要做这样的投资呢?
很多同学觉得这是父母无私的爱,是自己在接受父母的无偿的恩情馈赠。
如果这样认为,那孩子就是不了解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的伦理都要求孩子长大后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今天多数国家都将赡养父母的义务上升到法律要求。
无论父母们投资时,是否想过回报,但他们知道这是家庭的责任,是家庭兴旺昌盛下去必需的。正如孩子必须知道长大之后,必须赡养父母,要有能力让父母比他们年轻时过得更好,这是他对家庭的责任。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留给孩子千金,不如让孩子有一技之长。
如果父母持“读书无用论”或者心疼那点钱,停止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就让孩子打个工做点简单粗活的职业,那这个家庭的发展高度就此戛然而止。
所以,父母出钱,孩子出力,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命运兴衰,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关系到对父母的赡养能力,也关系到对孩子的下一代的投资能力。
上大学,你敢停止了投资——不花父母的钱了?
很多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很小就去课外补习班,那咱也跟着投资;看到别人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停止了教育投资,那咱也认为完成了投资任务。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原因——为什么要投资孩子的教育。
父母出钱,孩子出力,进行孩子的教育投资,不应该是对学历的投资,而应该是对孩子职业的投资。
你看,中国古代,职业是和学历划等号的,只要考上了进士,国家就包分配,而且是当官。但只考上了初级学历——秀才,国家就不管你的职业。所以范进是个秀才的时候,大家都瞧不起他,而范进加大投资,向他丈人胡屠户借钱参加培训等,后来中了举人。中举之后大家就开始巴结他了,因为举人也是可以安排好工作的。
那时,一个家庭,投资孩子的学历,是非常正确的,只要能收获高学历,就能收获高级职业,就能光宗耀祖。这个投资是非常可靠、报酬率很高的。
大学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包分配的事情,在20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有。
但是,现代社会,无论中外,职业和学历不再划等号了,中国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本科教育的是少数。 就是考中了名校,也有可能卖猪肉;考中了博士,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如果你看过凤凰卫视的采访《春天里的寒流》,就会看到北大的学生,无论研究生,本科生,都遇到找工作的困难。
今天,高学历、名校,与好工作,没有相等关系,连相关关系都不大。
现在,一个家庭,如果还稀里糊涂地模仿上一代的父母,或者别人家的父母,把孩子送进本科之后,就停止了对孩子的投资;孩子再稀里糊涂地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该再花家里的钱了,那这个家庭的前途,将戛然而止。孩子未来的地位和财富、对父母的赡养能力,对孩子的下一代的投资能力,都将随着现在戛然而止的投资而消失。
出钱的父母们,出力的孩子们,现在都应该清醒地想一想:该如何为职业而投资?
大学,按照教育制度的安排,就是在为职业做准备的时间。当传统的大学教育与现实的职业需要脱节,“中国的教育体系吐出无数新的毕业生,手上拿着打印出来的合格证书,但对身边的工业和世界,他们茫然无知(哪怕一点实际的想法也好)”陈立彤.财新网:2015-06-02,那学生要冷静地想想了:大学这四年,我的家庭,应该为好职业怎样投入?
有些同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以为自己买本教材,看看网课,就能像学英语、数学一样学到职业技术;以为只要考出个证来,好单位就会接财神一样欢迎;以为随便找个单位实习就能职业加分,等等。这些都是掩耳盗铃,是不肯按照规律去投资,是拿自己和家庭的前途开玩笑。
上大学了,消费要少花父母的钱;但自己要明白,要让父母明白:职业的教育投资要加大(当然,前提是要选对老师)。
这种投资,关系到家庭的兴旺延续,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对父母的赡养能力,也关系到对孩子下一代的投资能力。
职业之前,如果停止了这种投资,一切将戛然而止。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