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四《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四《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5-09 20:00:12
请问你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季老先生的观察,世界大多数人并没有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只管每天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对于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又有何意义可言? 而对于季老
内容详情

请问你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季老先生的观察,世界大多数人并没有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只管每天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对于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又有何意义可言?

而对于季老先生来说,人生却有意义的多,他认为人类大同之域就好比一条链子,即使每一环都微不足道,但又都必不可少,所以季老认为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为人类社会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因此那些浑浑噩噩过完一生的人,谈论如此的人生意义,就如与夏虫语冰一样了。不仅无法实现人生的终极意义,而且连自己都成全不了。

季羡林人生何处不欢喜读后感怎么写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1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布衣教授”。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2

 按说季羡林在文学界,该算是名家,在网上找到他的作品,排列得密密轧轧,可在此之前我却压根就不知道他,突然读他,是因为有位密友极力推荐。

 初识季羡林的文字,说不上有太多的陌生,我觉着他的风格或者语风,有那么点像我,最起码是初始就有那么点亲近,说这话,我知道自己有些大言不惭,可果真就是这种感觉。

 密友发来了一篇《忆章用》,还一再地推介道:“好,真的好,你先看看这篇。”本来没什么心情看什么人的文字,经他这么一推崇,便还真的想读一读这个能令密友倾倒的人物了。开头的几句话,就让我想起我的故事,我觉得,他写的事离我并不远,虽然他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是在四六年,那时中国还没有解放,当然我也还没出生,但他写的那些段落,我却有过太多相同的感受,文字这东西真是可以跨时代的,就像天边的月亮,有谁能说我现在站在凛风里所望的,与李白,苏轼还有朱自清笔下的,不是同一枚月亮呢?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穿透力有时更让人无法抵挡,这人啊,其实有太多相似的故事,无论朝代,无论远近,无论有无相逢,人总是在不断的翻版和进步之中。

 我不想在此多说季羡林童年的转徙、穷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就会读出不同的咂味儿来,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觉和年代里,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谢谢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笔,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种自愿泡在旧事里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会在旧事的某个细节里泡出个痛来,如此也停了三两年,这期间虽有小写篇头即想的时候,却总是写写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搁置在箱底了,现在读季羡林《我的童年》,却不曾想,竟读起自己的旧历来,当我打开他的文章,捋着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时候,他转徙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陈年旧事就一股脑的都回到记忆中来……唉!谁知这一读,脑子里就再也没能静下来……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3

 作品写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阳台上听雨春雨时的所见、所想。一场宝贵的春雨勾起作者无限的遐思,听出人生的各种境界。下雨本是我们生活中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也许我们并没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厌恶地抱怨道:“好讨厌的下雨天,弄的哪里都是湿的。”但,一场春雨,使作者感觉到平静、闲适,“感到无限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作者运用这些比喻带领读者进入愉悦的心境。继而作品着重、大量运用问责描写了雨滴滴在檐溜上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这些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得感觉自己仿佛置于阳台上同作者一起听雨,心境不由得随着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作者说,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麦子,是久经干涸的小麦。这时,作者听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农民的心境。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缓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梦境实现了”,听到雨声作者心旷神怡,神驰千里。作者的生命“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篇祥和”,当然,说是“凭空”,其实不然。

 作品中,作者还引用了宋蒋捷的一首听雨诗,蒋捷用这首听雨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许悲凉之意,作者也借此诗来表达听雨的一种别样境界,同时,读者不免情绪也稍微低转,然而作品并向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身境界,读者的情绪不免又斗转,随着作者又转而“听雨而兴高采烈”。作者随后由远及近地欣赏景物,用所感所想带领读者品味听雨、看雨的乐趣,进入另外一种听雨的境界。

 季羡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听雨经历,转化成质朴素雅文字,娓娓道来,将读者轻松地引进听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之读后感

人生何处不离人读后感

每个人都期待人生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无论贫穷或者富有,都希望拥有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充满无穷的乐趣,找到生活的意义。但其实人生百味,平淡生活亦能乐趣无穷,也是对人生的另一种美好诠释。

在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何处不离人》这本书中就描述了跌宕起伏后的平淡生活,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的理解,平实得文笔让我不禁对文章里的真实生活的态度充满向往。

泡一壶花茶,氤氲在昏黄的台灯下,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生活经历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它似一阵缥缈的雾气,带着我们感受我们走过的每一处足迹,用真诚的态度把那些平淡的点滴包装成文艺的故事,让读书人沉醉其中。

皮罗果夫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而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何处不离人》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让自己在书的陶冶下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诚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灵活是我的长处,先行后思则影响我前进,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行动在前容易莽撞行事。总而言之,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三《希望在你们身上》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之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尽管《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照片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本,完整地展现季先生的一生,这样的图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形象有味。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

 读完《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而我要说季羡林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一个“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人。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他进一步解释说:“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他说,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尽管也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总体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想想我们自己,哪个人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可关键在于,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你在达到个人利益的同时,有没有损害他人利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话。他说:“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的。”能承认自己说过不少谎话,这本身就是真话,就需要勇气,就很了不起。季羡林先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条路?”经过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这就是真话,是一般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北大“镇校之宝”、国宝、国学**,学富五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精通语言近十种,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等方面均成为独家之言,堪称传世之作。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告诉我们:“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

 “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不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真切、真情、真话的季羡林。

季羡林老先生在本文的开头把人类社会的进步比作一场接力赛,老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季老先生自称已交接了接力棒。可让我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因“无棒”而停下不走,坐以待毙,反而更加努力地迈步向前,充实自己,我不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者,只是一个学生,一个跟季老先生一样手中无棒的人,可我们却有着灵活的思维与光明的未来。然而正是在这样花季般的年纪,有很多人挥霍家中的钱财,攀比,甚至在这方面竞争,且不注重自己的学习。而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后拿什么在社会上拼?写至此处,我不由得想到季老先生在文末写下的肺腑之言:“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是啊,好自为之!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