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间,便离开自我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1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
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上班……后来,事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那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历程了许许多多:经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验,对人生好处和世界的复杂性去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1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小孩,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重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上班,让这位妈妈缓冲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节简便,突出。作者用美丽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无论什么状况,多么艰难,也要想方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学》读后感2《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写的。《我的大学》写出了他在大学时是怎样过的,怎样活动和成长的。
我读了这篇作文后觉得,高尔基是一个不怕刻苦的人,他坚持着他的梦想,他不会违背他的梦想。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他看到一个人,他非常喜欢看书。
书籍使他扩大了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叫阿廖沙。
还没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我自己,我也有梦想,可是我还要做些什么呢?我已经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往前冲了吗?为什么我在心里觉得,我还做的不够呢?
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就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让我的梦想实现。高尔基和阿廖沙都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不断进取,不断的勇往直前。向着我的梦想冲吧!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我的大学》读后感3翻开人生的第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我的大学》是写高尔基当翻开人生第三页书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里干活。这使青年高尔基更多的`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
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遭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时有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高尔基的那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使我相信即使人生道路常有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我的大学》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路,真正体会到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后感4读完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薄薄的一本《我的大学》蕴藏了高尔基深厚的感情。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高尔基在外流浪了一些年头,但在此期间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最终得以去喀山大学读书。于是他就这样来到了一半是俄罗斯人一般是鞑靼人居住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便认识了一个叫古里普列特涅夫的人,古里待他如亲人一般。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开了家面包店,又招来了一个面包师。一个月能挣几十个卢布。过后,由于经济原因,他曾想过**,便买了一把枪,超自己射去,他本以为自己会死。但是由于射偏了,活了下来,他又来到乡村,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在渔场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读了《我的大学》,我发现了自己与高尔基的差别。他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尝试。而我遇到困难就退缩。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不放弃读书,而我则是能不读书就不读书。我和高尔基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真是天壤之别!
这本书让我永生难忘!是我今后鞭笞我学习进步的动力!
《我的大学》读后感5在寒假的期间里,我读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这部书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就是家喻户晓的读物,直到现在还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童年》写的特别的好,看完我非常感动,心情特别沉重,难过。故事的主人公阿廖莎三岁时,他的父亲不幸染病身亡,母亲得了肺结核。从小和他的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
而他的外祖父很凶悍,脾气暴躁,阿廖莎非常害怕他。当读到阿廖莎被外祖父打的时候,心里就替他难受,想想我和阿廖莎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他在黑暗狭小的房间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条件那么艰苦,但他却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吃苦。和阿廖莎相比,我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每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我有的时侯,总是做不听话,惹家人生气,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爱惜时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
《我的大学》读后感6好书,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经过人类历史的大浪淘沙,经过长期的积淀下来的被公认为文学的精品,才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在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抗。在那种艰苦的生活中渴望生命,渴望成功,渴望读书的心理。这本书的主人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畏惧生活中生存的困难,他不断的寻找生活中的的技巧,为得是自己更强大,更有生存的的价值与生活的动力。
他为能读上大学而努力奋斗,对付人生中的所有挑战。在小说中,我体会到那些人的心理,好人往往有好报,坏人往往有坏报,在人生命中只有努力不懈,都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挑衅,丝毫不能容忍,这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思想。
事有巧合,人有相似,主人公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而我也想做一个那样有意志力的人,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小学生而已,但我也渴望有这种意志力,它能让我拥有无私的勇敢。
书,让我懂得道理,让我体会人,让我分辨是与非,让我们读一本好书,体现一次美丽的人生,走一次人生的旅程,懂得一个道理,选择正确的人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1寒假里,我读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的描写,给我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而吵架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但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写阿廖沙11岁时因外祖父家破产出外谋生的经历。他在许多地方做学徒,过着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得到了安慰,他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向往着新的生活。
《我的大学》讲述了16岁的阿廖沙想进大学读书,可那时大学却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门的,于是他上了一所名叫“社会大学”的学校,在这里他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思想渐渐成熟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应该向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家里人给我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把时间浪费在玩耍和看电视上,要通过刻苦学习,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成才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希望,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2陪同母亲输水的时候我带上了高尔基的三部曲,其实我早就想读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尔基的这三部曲后,感觉很震撼,这不是在描写一个人也不是在诉说一件事,高尔基把一个社会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诚然,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围绕着形形**的病态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里依旧有执着于光明的人。读完后,我想他小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顿残酷,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逆境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顽强地生存下去!更难得的是他永远都有思想,那他成为杰出的人是没有意外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读书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变得坚强、懂得关爱、更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关键啊!虽然他想读大学的梦想最终破灭了,但他却懂得了社会才是能使自己进步的大学这个道理。工作学习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份神圣的职业!
对于阿谬沙这个人物,我们时刻可以看到他随时都保持着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识。他生长在病态的社会里,经历苦难的底层生活,甚至也绝望的去**,更容易反抗这个社会,寻找解脱更多处于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方法,最终自然会走上打破这个带来悲剧的社会的道路。他的坚强不屈、乐观奋进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在精彩!我想仅仅看过一遍是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见解。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3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4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工作,让这位妈妈减轻些负担。
《我的大学》是部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他成长的片段。这本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此时已有55岁,年过半百。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什么情况,多么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5再次拿起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是在我自己的大学生活已经完成了她的二分之一,正在她路程的四分之三的地方急驶的时候。上一次感受高尔基的“大学”是在我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成长了许多:少了一些稚气,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莽撞,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坚定。当沾沾自喜的我再一次拿起这本沉甸甸的书,重新感受书中的沉重和阿廖沙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经历,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如此单薄,这份单薄除了来自于与阿廖沙的“大学”经历的天壤之别,更来自于因缺少书籍的滋养而丧失的厚重。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一部,作品叙述了少年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一起生活,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作品写出了他在大学时的生活和成长。他在成长过程中结识了形形**的人,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他们在阿廖沙的生命的长河里或是扬起了一道道的涟漪,或是激起一朵朵的水花。在这条生命的长河里,书籍伴随他走过饥饿,走过绝望,甚至走过死亡线,掀起一阵阵气势滂薄的波浪,让他的生命长河持久激荡。
虽然说书是伴随着阿廖沙一路走来的朋友,但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惜,这一路他们走得并不容易。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和黑色的环境里,一方面是沙皇的文化高压政策,使书成为是一种禁品,**像镇压革命一样,实施全面的压制政策,所以对于阿廖沙这样的穷人来说基本上是无书可读的,接触到优秀的书籍无疑就像是淘金一样的困难;另外,由于生活所迫,阿廖沙不得不常年的为生计不断地奔波,白天里除了吃饭,时间全被自己的老板剥夺了。但就是在这种无书可读,无时间读书的条件下,阿廖沙完成了在我看来基本是完全没有一丝希望的事——他不仅读了书,而且读了很多,这个数目不是坐拥石大“皇家”图书馆,能够随时借阅上万本藏书的我所能实现的。想起阿廖沙的读书条件和他为读书付出的努力,我至今还会唏嘘不已。没书可读的他,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着他能接触到的所有带有文字的东西,哪怕是一张用过的废纸。当他看到杂货铺老板捷林柯夫那满密室的藏书时,眼睛里的渴望与内心的欣喜使一直处于故事之外的我感到震惊,此后的他就成了捷林柯夫的常客,经常会“偷懒”跑去看书或者借回来偷偷地看。没有时间读书,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努力汲取借来的书中的一切,就像是饥渴了很久的人初逢甘泉一样,不知疲惫,更不知休息。晚上看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光源问题,主人的吝啬不许他多用一丁点的灯油,为此阿廖沙开始收集所见到的一切可以做照明的东西,自己制作简易的油灯或蜡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廖沙开始认识自己的国家,了解生活在这个国家土地上的人民的悲苦生活,了解到还有很多的人与他一样奔波在生活的边缘,了解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在苦难的日子里,书为他搭建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使他完成了在苦难日子里的自我救赎。也许正是由于经历了这么多,高尔基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至理名言。
如今的我们拥有藏书过百万的图书馆,拥有比阿廖沙不知强上多少倍的阅读环境,面对着这么优越的一切,你是否有过像阿廖沙一样对书的渴望,对书内世界的渴求?你是否想过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在书籍给你营造的时间轴里徜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想想自己的大学,你是否有过与“高尚的人”谈话的经历;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和“高尚的人”进行交流?如果你是大学里的新主人,当你融入大学生活时,别忘了捧起一本书,结识她,让她陪着你走过自己在大学的四年,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成长,点亮你不寻常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是大学里的老面孔,当你淡却了当年的**,习惯了大学的节奏,麻木了自己感官的时候,别忘了捧起一本书,在书的世界你会重新找到自己当年的**。当你毕业,你会拥有别人不曾有的东西,更加自信地点亮自己的未来。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使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内容梗概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的精神危机。
创作背景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10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鉴赏点评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虽然没能进大学的门,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结识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现状,逐步提高了觉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尔基自己回顾时所说的:?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我的大学好句摘抄
腊梅花的黄是那样的黄,黄的那样可爱,那样柔美,像初生的小鸡的嫩黄绒毛一般,它的形态有尖尖的,也有圆圆的,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小部分的含苞待放,已经没有了静静沉静睡在枝头上,一簇簇的花朵在寒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况神怡,心花怒放,既使闭上眼睛,也能闻到沁人心肺的香味,使我们沉醉其中。
今年开春,我决定再也不哭了,虽然自己很残缺,没有风的自由,没有鱼的走动,没有人类的智慧,但是我发现自己除了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这,就足够了!我要用美妙的歌声,让知了爱上我,让那路过的女孩停下来为我鼓掌,让来这里的情侣充满欢笑!
读《断章》,我拾回了自信;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拥有了乐观;读《示儿》,我学会了爱国?读到此处,我的耳边响起了艾青的声音:?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我却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读书爱得深沉!?
?菊王?不愧为菊中之王。你看,它花芯红得鲜活,花瓣却纯白无暇。鲜绿色的茎干,翠绿色的叶子,搭配得那么和谐。它是所有菊花中开放得最好的。花瓣有的立着,有的坐着,有的垂着,那立着的好象在对另外的花瓣发号施令呢!啊!菊花,美丽的象征。
小金鱼酷爱运动,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小金鱼不怕冷,在冬天里还很欢乐,在鱼缸里嬉戏,十分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像其它动物一样蠢蠢欲动。小金鱼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还能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芒。不仅这样,小金鱼身体两边的鳍就会显得好像两把船桨。
夜晚,望着这城市里被灯光渲染得五颜六色的天幕,没有星星,也没有明月。比起这绚丽华贵的天幕,我还是留恋那个小县城里帆布一般质朴的`天空,没有华贵的颜色,却有最可爱的星星,最纯净的明月,还有那个在夜晚陪我看星星的人。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让我们在人生之旅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培养宽容这种良好的品质,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坚信宽容会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并且你最终就能从宽容中获得莫大益处。
只要你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不会拒绝你放飞的梦想。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你内心的纯洁。只要你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你对他们的拥有。只要你不拒绝帮助别人的诚心,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拒绝他们对你的喜欢。
常有人问:幸福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觉。当你收获时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幸福,淡泊宁静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你感觉到了没有呢?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华梯尼的装束不用说是很漂亮的。他穿着绣花的摩洛哥长皮靴,着了绣花的衣裳,纽扣是绢包的,戴了白海狸的帽子,挂了时计,阔步地走着。可是昨天,华横尼因了虚荣遭遇了很大的失败:他父亲走路很缓,我们两个一直走在前,在路旁石凳上坐下。那里又坐了一个衣服质素的少年,好像很疲倦了,垂下了头在沉思。(读后感)
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可怕。没有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去赚;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总结;没有阅历,可以一步一步去积累;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一点一点去编织。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思路才是最可怕的,才让人感到恐惧,很想逃避!
在家千般好,离家万般难。也只有在这个离家的时候,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来。今天年初七,离开也许是为了再好的相聚,但临行时,看着垂老双亲紧着鬓白的眉头,还嘱咐着出门在外,图个平平安安,心里百味俱陈。为人儿女,也明明知道,人至晚年,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孙的陪伴,却依然一意孤行,不免泪殇。
一直没有人懂我,我习惯假装坚强,习惯了一个人面对所有。其实,我很珍惜身边的人,只是生活的压力让我善于遗忘,把那些记忆通通遗忘?我以为遗忘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可是,我感觉到的却是更多的寂寞,其实,我也渴望有一个人能懂我;我也渴望有一个人能走进我的心。
它总是在晚秋天气稍凉时,静静地开在庭圆之中。山茶不像桩一样,整个花朵掉落下来,而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在几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里,红色的山茶花格外令人觉得温暖而生意盎然。而且,种在庭园中也能让人欣赏她淡淡的花香。
然而这么多形形**的手中,最使我喜爱的还是瘦骨嶙峋粗糙长满老茧的手。爸爸的那双农牧民的手,它可以说是最难看的,手上满是茧子,常常沾着泥土和灰尘,但就是这双手,凝聚着他对我们一家人所付出的心血,我喜欢它。
1、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2、不是变化快,而是你太菜。 3、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4、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5、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6、生的伟大,死在花下! 7、对不起,长不出你想要的样子。 8、你只适合想念,不适合见面。 9、有钱人终成眷属!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
平淡是一种力量,它在你人生遭受到挫折后,它会轻轻地抚慰你的心灵,为你的心灵充满向上的电量!把一份平淡放在人生的低处,静听人生的春天,就会有一股春风拂掉你人生的阴霾与坚冰,让你捕捉到平淡生活散发出的人生之味。
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
冬天来了,大地像刚刚生产过的母亲,在白雪的覆盖下,疲惫地睡去,和煦的阳光照在上面反着圣洁的光。原野像没有生命的图画一样沉寂,只有画面的一角飘着一股浓烟,给这图画增添了动感。运送麦秸的车队,穿过原野向着那浓烟下的造纸厂进发,长长的路上留下一串鞭声笑语。
文/天亮之前我就是光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我的大学》这部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册,我感触良多。
高尔基先生在写《童年》《在人间》中主人公的生活时,都是用的当时年龄的主人公视角和想法来来描述事物的。当时的主人公年龄很小,必须得把自己也拉低到那个年龄段去看去想才能比较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只有《我的大学》中主人公年龄和我最接近,读《我的大学》是最顺畅的。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和命运,而且还展示了俄罗斯那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我的大学》中的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阿廖沙的大名)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跟随一个名叫尼古拉·叶甫诺夫的中学生一起到喀山求学。
起初马克西莫维奇暂时寄宿在尼古拉的家里,后来他发现尼古拉的母亲还抚养着另外两个孩子,家境贫穷,他不忍再拖累这一家人,也不能忍受这种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决心自己出去独立生活。
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战斗。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引导他踏上人生路的一所“社会大学”。
在我憧憬着去了解“伟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去读《我的大学》时,我才发现他竟然连一天的大学生活都没有经历过,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由衷的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发达的、美好的21世纪,起码我们这个时代让孩子读大学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分数达到升学要求就行。与此同时,我对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努力坚持读书,不断学习深感敬佩。
初到喀山的马克西莫维奇是在当地的伏尔加河码头打零工来养活自己,他与工人们迅速的打成一片,过的充实且收获颇丰。在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形形**的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小偷贝什金。这个小偷极富偷盗经验和语言天赋,擅长讲故事,嘲讽大主教。他抨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这件事,给主人公内心造成极大震动,并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所有这些,可是说是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到喀山——这一“社会大学”学到的第一节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课
在贫民窟中生活的马克西莫维奇见识了其中各色人等的别样生活:有靠出卖肉体为生的**;有疾病缠身又误入歧途,最终贫困交加而死的迂腐的数学家;还有给别人介绍皮肉生意,俗不可耐的肥婆佳儿金娜;有没有主见、自相矛盾的大学生;有精神空虚,被情欲折磨得丧失了自尊的富商太太;以及靠打官司从中渔利却又深感内疚的“红毛马”......
凡此种种,贫民窟中复杂的人群和他们艰难、苦闷甚至堕落的生活和精神状况,给了主人公极大的精神震动,使他进一步了解到当时亟待革新的社会现实。
我也从中见识到了堕落的灵魂是多么的丑陋,生活中的我甚至有时也像他们那样,自相矛盾,没有主见,精神极度空虚。曾经的我用游戏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最终发现,逃避除了让自己更加迷茫,更加空虚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不安,我告诉自己,我已经玩的够长了,该启程了。我重启了我早就制定好的减肥、读书、写作计划,并且坚定的执行着,现在的我终于闯过了那层层迷雾,从黑暗中走了太阳底下。
后来的马克西莫维奇在他的朋友介绍下参加了两次尚处于地下活动阶段的革命组织,其中他完成了一次神秘会面,这件在主人公看来及其光荣的任务,让他倍感自豪。这件任务的完成也让革命者们对他刮目相看,被革命者介绍到一家面包铺做助手。
在面包铺中马克西莫维奇接触到了当时俄罗斯一群紧跟时局,随时来面包铺议论时政或者讨论文章的大学生们。正是跟这些大学生的接触,他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青春气息和革命豪情,并且认识到人民品质的高尚和人民力量的伟大,也促使他也变得高尚、无私。
与此同时,由于在面包坊工作,马克西莫维奇也接触到了以老工人为代表的另一类思想相反的人群,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类追求的应该是享乐和忘记,而不是知识。这让主人公一时无所适从,如坠云雾中。
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人到底要怎么活着?及时行乐?我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后发现:普通的打工,做生意得到的财富永远达不到财富自由的程度,连资本家睡后的收入也永远无法赶上。
这真让人沮丧。对此,我只能降低自己的欲望,回过头专心打磨自身,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接触的不同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的不同的思想也越来越多,他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超长的工作时长甚至让他连最喜爱的书也没时间阅读了。身体上沉重的压力倒还能抗住,精神上的压力却是再也坚持不住了——他的外祖母去世了——那个善良、慈祥,和蔼可亲的人,那个就像是全世界人妈妈的人
此时的他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反动势力中的一个老警察还一直盯着他们这些革命者们,马克西莫维奇也不禁感叹:
“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呀!”
书中对马克西姆维奇这一段时期生活的叙述篇幅是全书最长的一部分。外祖母去世了,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份痛苦压抑在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去除。
此后接踵而来的一些不好的事件更让他的心一再跌入低谷。
主人公的好友、积极上进的好青年吉利被捕,这让他备感社会的残酷。他渴望能从大学生们那里获得精神寄托,但大学生们沉溺于对如何解放俄罗民人民这个话题喋喋不休的争论中,令主人公失望而归。
与此同时,马克西莫维奇认识的另外两个好友:一个是热情、活泼、见识渊博的织布工人鲁伯佐夫;一个是独具思想、看透了上帝的真面的钳工亚柯夫,他们也先后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
主人公此时心中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是去求教托尔斯泰主义者克罗伯斯基。特意去拜访克罗伯斯基的马克西莫维奇无意中发现他竟然是一个满嘴仁义道德,其实口是心非的小人。绝望的马克西莫维奇失望而归并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企图通过学习拉琴赶走苦恼。不久的一次外出回来时发现琴师竟又是一个偷他钱币的**盗贼。
一幕幕残酷的、丑恶的现实像巨石一样压倒了主人公。他感觉身心疲惫,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并选择开枪**。幸运的是,子弹没有伤到了心脏,只射穿了肺部。羞愧不如的马克西莫维奇只能养好伤开始新的生活。
难以置信,一个伟大的、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曾经竟然**过。由此可见,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是多么的暗无天日,让心灵如此强大的人也走向极端。
由于枪法不准,**未遂的马克西莫维奇从死亡线上捡回来一条命,他也终于遇上了一个熟悉的人,对自己非常重要的导师——洛马斯
洛马斯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这样真实、清醒的话语我是第一次看见,好多电视剧里面演绎的剧情都是无原则的原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在呼吁人们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接受的,自己都做不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有多少人能做到以德报怨?凭什么别人要那么做?
用高标准要求别人,自己却无法做到,还恬不知耻的说自己以前如何如何颓废,现在后悔不已,要求别人不能那样,要如何如何。真的丑恶!
洛马斯和马克西莫维奇谈了很久,像父亲一样引导他,教育他,解除了他的精神危机,给他展示了美好的未来。洛马斯给了主人公光明、希望和继续生存的勇气,成为主人公的革命导师。
马克西莫维奇在洛马斯的淳淳教导和循循善诱下,改正了狭隘的思想,心胸渐渐变得豁达。他也从**的阴影里慢慢走出,并受洛马斯邀请去他的杂货铺工作(实际上这是个革命地下联络所)。
主人公到那不久,洛马斯的杂货店的厨房发生了巨大爆炸,幸好没人伤亡。洛马斯明察秋毫,及时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是木柴里被人装进了火药。
这件事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心为民的革命宣传,换来的却是农民的误解和仇恨。对此,洛马斯异常冷静,毫无畏惧,主人公因此对洛马斯十分钦佩。
此间事情过了不久,第二次火灾发生,突降大火,也不知是什么原因。马克西莫维奇和洛马斯舍生忘死,以最大努力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点,因为这件事,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和真挚了。
主人公的全力奋战获得了众人的赞美和钦佩。然而,可悲的是,村长和其他的富农却引导众人将火灾的责任推到洛马斯和主人公的身上,并对他们发起攻击。
虽然最后马克西莫维奇和洛马斯等人齐心协力最终击败了野蛮、愚昧的人群,但是这一事件让他对当地群众彻底失望。
火灾之后的洛马斯因为要离开这里去结婚,主人公无处可待也决心离开这里,寻找新的家园。最终他在去往里海并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全书完)
原本梦想能在喀山进入大学进修获得更高等教育的马克西姆维奇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了他的梦想,转而在贫民窟中为了生存而努力。
在“社会大学”中他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有愚蠢而丑陋的贫民,有朴实善良的工人,有具有高尚情操和先进思想的读书人以及有以解放人民为理想的革命者。
对待他们,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总能像蜜蜂采集不同的花酿成蜜一样,他总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好的一面,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让自己成长。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去和生活这个“怪物”搏斗,就像我玩的一个游戏英雄联盟里的一个台词一样:“召唤师有了新的敌人——生活”。
我希望自己能像马克西莫维奇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折磨,发现其中的美好,并拥抱它,热爱它。
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但能做到不被身边形形**的人影响而同化堕落,而且还能从人群中吸收好的东西加速自身的成长,反过来去影响带动周围的人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