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
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 《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
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
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
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 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
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
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
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
前天读到一篇好文章,丰子恺先生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的美文。
说实话,读文章伊始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越向下读,越感觉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立在我的眼前。他爱女儿是那样深切,他的文笔是那样朴实,字字饱含深情,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以前对丰子恺先生了解不是很多,当然现在了解的也并不算多,相对与先前只是有了些许进步。却原来丰子恺先生也出家,先前只知道他和弘一法师交情深厚,却原来也师从了弘一法师。想想,他曾经是6个孩子的爹,有着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弘一法师的魅力,也是佛法的魅力吧,当然更是丰子恺先生对世事大彻大悟的体会吧。
阿宝有幸于这样一位父亲,真是令人艳羡。父亲从她“呱呱堕地,嘤嘤学语”,看她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她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了父亲的陪伴和护佑。父女俩走在路上,父亲为女儿轻轻拂去面颊上的柳絮时,回忆阿宝少时的顽皮时,处处都流露了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关爱之情。至此,一位细致、温馨、内心充满爱的父亲就迎面向我们走来。
再来看文中的阿宝这个小家伙,可爱无敌!和弟弟们一起争巧克力,认为好的东西就叫“蛋黄”,看不起自己的弟弟“软软” ,一旦自己的要求达不到满足时,就以为是大人把她这个相当重要的人物看成了“软软”。透过字里行间,一个蹒跚学步、带着奶音的小女孩儿款款向我走来!
于是,我便想起来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脾气相当暴躁的人,不过近几年脾气好了很多。小时候,特别怕他,不敢单独和他在一起。父亲的规矩很严格,碰巧小时候的我,常常是触犯了父亲的规矩,于是常常挨骂受训。那个时候,就想逃离家,逃离父亲的掌控。
于是,我也想了自己的女儿,我希望女儿有一位好父亲,一如丰子恺先生关爱自己的子女。不要伤害她的自尊心,不要打击她的自信心,鼓励 她勇敢、坚强、自信。
有感于此,记录如上!
? 我在二十岁,这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想吃,想睡,也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然后又什么也不想的飘在天空上,跟随风的气息,自在随意。在我二十岁之前,我根本不会知道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变得如何如何,我又该去如何如何。我也不会知道后来的自己究竟会不会像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样,自在无虑,起码生活在自己梦里。在我二十岁之前,我就像只疯狂的野兽,贪婪的只有无尽的欲望。我不会知道二十岁之后,自己会不会变成一只受了捶的牛,被捶的一蹶不振,被捶得无欲无求。总之,在我十九岁时,我仍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
二十岁对我来说,是一道坎。是我十九岁逢十进一的一道坎,是我再也无法回到十九岁的一道坎,也是我真正的踏入成人世界的一道坎。面对这些坎,我现在并不会明白的比别人多,相反我才是只是一个刚刚踏进门里的新人。我对这个世界,会有着不同于十九年前那样的想法,但我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我仍想吃,仍想睡,然而我却不可能一瞬间变成天上那朵忽明忽暗的云了。我的梦里可能会少掉许多颜色,又会慢慢增加许多颜色。在这些颜色里,我会把自己变成什么颜色,又是我不为所知的。我十九的时候,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开心些。逢我想做的事,我就尽力去做,不想做的也尽力去敷衍,总之我的十九岁可以用特立独行来概括了。这些,都是我二十岁之前的生活,在那之前,我什么也不会想,我只用跟着自己的心去走,去随波逐流。而如今,我不得不跨过我脚下整整十九年的光阴,来迈向一个崭新的二十岁。尽管我很迷茫,尽管以后不会那么自在了,尽管我到现在依然很留恋我十九年前的时光。
我这个人有点浮躁,很难坚持下去做一件事。然而在这么些年里,我坚持过最久,乃至到现在仍然在坚持的事情,就是写作和篮球。在这两件事里,我很想谈谈我对这么些年来坚持写作的一些看法。写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一个无形的朋友,我这个人虽然在生活相处里并不属于特别内向的那一类人,但也并不是特别擅长交际的人,徘徊在好与不好的中间地带。我性格又比较直,很容易就会得罪朋友,以至于我不那么喜欢将自己的心里话去表达给人听,而写作正是我可以倾吐心里话的一个特殊的朋友。它不会抱怨,它会将我的情绪统统的转换成看得见的文字,当我写下一段段句子,构成一篇篇文章的那一刻,我感觉心情都舒畅了好多。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将自己一天所见到的事,所遇到的人,都写下来的时候,又会觉得人生真的值得回味。我写过很多的文字,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与追问,我甚至把我文字一次次的发到过互联网上,我希望它们也能被世人所熟知。写作之于我人生的意义,如同我的生命一般,我的生命可能会有尽头,然而我的写作不会有尽头,我将永远会写下去,哪怕无人问津,哪怕只是写日记那般,我也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哪怕十九岁、二十岁,这都是我一生所坚持的东西。
我想写一本书。之前写的《禅院笑谈》写过九章之后便搁置了,后面都是一些散文和随笔以及一些书籍的读后感。我觉得那些对我都很重要,起码是我写作的一些见证。但它们是不能够成书的,最多算得上一本随笔集,可能还是我自吹自擂了。因此,我想在我二十岁这一年里,用尽我所有的写作能力,来写一本书。至于为什么非要写这本书,其实也是对自己这么些年写作的一种检验,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感悟到了生活。也想,在自己二十岁这年里,完成一件并不很了得的小事。这一次,我想完成了之后,再同别人去说。
二十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对过往的延续。继续延续自己心中的坚持,接受更多更难的新挑战。这是属于我的二十岁,也是属于我的黄金时代。
我读了黄金时代。
读之前我就想好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写读后感,因为我好歹也读过王小波了。
“王小波”就像一个标签,好像跟他沾上边儿就可以提升我的某种逼格。
这当然是个十分错误而肤浅的想法,但因为所有的错误想法皆源于对事物的无知,而且不知者无罪,所以我爽快的原谅了自己。
我对王小波一无所知,只跟风买了《爱你就像爱生命》,并对那句著名的“我的灵魂有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只有爱你这一点好”感到十分着迷。
能写出这样又美好又带着强烈情感的句子的人,他的作品应该也是这样的风格吧。
于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期待,我看了《黄金时代》。
看完之后,沮丧地发现被澳大利亚考拉熊逗笑数次。我原本是想通过读他变得层次更高一些,反而读了以后更深地陷在了吃喝拉撒里。
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好像是个**,但又是个很坦荡的**。
他说话总是有不着调,但好像又有点道理。
有一阵我甚至觉得他很有智慧。
他好像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环境的扭曲,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快乐。
就好像是周围的环境再光怪陆离,但他能把握住的,食色性也,哪样都最大限度的都开开心心。
包括他坦诚面对自己的欲望,直言想请陈清扬和自己敦敦友谊。
整本书好像都在诠释如何在操蛋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快乐。
有些事不会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发展,有些事你想不明白为什么会那样。
就好像陈清扬被“斗破鞋”,是荒唐时代里一出荒诞无稽的戏,戏演完了就算了,不要去较真,不要想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事本来就是没有道理的。
我觉得有点奇怪的是,为什么王小波的笔下这些荒诞的事都有着一层幽默的色彩,因为当时的日子一定不大好过。
但我又想,用一种愁云惨淡的笔调写出来又怎么样呢?除了让我这样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人多叹两口唏嘘的气,流几滴感叹的眼泪。
而且为了忘记这种悲伤情绪,我一定会飞快的忘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再也不去看第二道了,而不是两天前看过的黄金时代,现在回想起某些情节仍旧想要发笑。
那个时代未必也就没有开心的事,至少在王小波的笔下我感到王二是个快乐的人物。
陈清扬应该也有一样的感觉。
王二虽然是个**,但没有王二,她未必能在那些岁月里坚持下来。
毕竟众人皆醉我独醒又不是什么快乐的事,迟早疯掉。
这些文字里,藏着悲欢离合,藏着七情六欲,他把一切都明明白白坦坦荡荡的写出来,还做了艺术的加工,让读了的人笑出来。
关于王二和陈清扬的感情,全篇没有特意表述。
看到两个人一起上山出逃的时候,我还真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奇妙的友谊,大概是环境下特有的产物。
但最后两段,就像那些嬉笑打闹插科打诨的字全都收起来,文字里流露出真实而饱满的情感,绵绵的情意好像藤蔓一样把这些文字连结在一起。
两个人作了无数次案都没什么好害羞的,倒是王二在陈清扬的肚脐上亲了一下却叫陈清扬当下不知道怎么反应,只好闭着眼睛装睡。
前些时候考拉熊和敦友谊都毫无隔阂的哈哈哈哈过了,这两段却叫人看了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最后,私以为王二和陈清扬的“友谊”还真的有点浪漫色彩,不知道会不会叫女孩看了心生向往。但用黄金时代为幌子,就好似吴老师随身携带的金刚经一样,以此为借口想和姑娘们敦友谊的,我想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书中收录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等。《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文革为背景。我对文革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V笔下窥见一星半点,大约知道文革开始是文斗,后来升级为武斗,从冷兵器升级到手枪甚至坦克,当然也死了不少人,有被批斗祸害死的也有武斗中被打死的。但这些都不曾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也就是说电视上没见过,报纸上没见过,主要都在自媒体上流传。我不知可信度有多高,但感觉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错的太过荒唐连自己都羞于面对,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来都避而不谈?!所以当王小波用戏虐的口吻、荒诞的故事来影射文革时,我并不觉得吃惊。只是王小波对“性”的偏爱让我有些厌烦。虽然王小波的描写很干净,毫无脏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作者有些猥琐甚至变态。人如其文吗!比如,曹雪芹就应该有些悲观和多愁善感,普鲁斯特就应该有些神经质。否则为什么他们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呢。这种鸿沟不是单凭智商、勤奋、体验生活就可以跨越的。就如同心胸宽广的人虽然可以理解心胸狭窄的人的斤斤计较,但绝对做不到感同身受。再比如我看《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吧,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作者读的那些书里面的主人公总是有些病态,回头一看他们的作者,也都活的挺“隔色”,然后我就想:一个总是看“隔色”作家写的“病态”人物的书的读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想我就赶紧回头看看我看的那些书,还好还好,虽然不太深刻,但肤浅总比变态强多了。
《红拂夜奔》就比较奇葩了,王小波将王二的故事和李靖、红拂、虬髯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一会写八九十年代的王二,写着写着就联想到了唐朝的风尘三侠,故事情节十分荒诞。虽然王小波不承认他在借这个故事讽刺文革,讽刺当时的中国社会,但内容确实让人浮想联翩。王小波在书中说《红拂夜奔》受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变形记》是卡夫卡的遗作,写一个年轻人变成一只虫子的故事,书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大学。后来又看了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那会不明白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在其实也糊里糊涂的。但是《百年孤独》要比《变形记》更加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