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曹刿论战中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论战中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4-11-15
  • 发布时间:2024-02-01 10:26:03
鲁国取胜的原因:一是战前鲁庄公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戴;二是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判断与指挥,选择了最佳的进攻和追击时机。《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内容详情

鲁国取胜的原因:一是战前鲁庄公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得到人民的拥戴;二是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判断与指挥,选择了最佳的进攻和追击时机。

《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

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扩展资料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说呢?

那种时候,战争有它的一套规则(或说礼仪),包括双方都须准备好了才正式宣战。而曹刿呢,往好里说是看出了这套规则的漏洞,往坏里说是他不准备讲究这套礼仪了。在他看来,那套规则不过是个脸面,值几个钱,能赢才是硬道理。这就是理念(价值观)的改变。所以,依然讲究规则的齐人输了,被他钻了空子。若是齐人也不讲规则,管鲁军是不是不出战呢,依然不管不顾打过去,实力不及的鲁军恐怕还是要输的。所以,与其说曹刿多么厉害,不如说他在赌齐人依然守着那套战争礼仪,尤其是当时带兵的鲍叔牙更是一位以刚正出名的君子。

至于说鲁庄公多么勤政爱民什么的,人民多么拥戴,无论真假,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都是不怎么沾边的,何况齐恒公也不是残暴之君,再说他当时刚刚即位,更谈不上这些说法。

应该说,春秋时期,战争的那套规则开始渐渐被淘汰了,春秋晚期的孙子更公开提出“兵者,诡道也”。但当时属春秋初期,这套规则还是有些市场的。

同样的例子亦见楚宋泓水之战。宋襄公真的那么愚蠢吗?非也,他只是依然遵守那套战争礼仪而已。对手还没准备好,那就不能进攻,这是礼仪。而他手下的大臣就像曹刿那样想钻漏子了,毕竟楚宋两国实力相差太大,宋国正儿八经打是绝对打不赢的,钻钻空子说不定能有奇迹呢。宋襄公却有自己的坚持,就今天来看是很迂腐,但在当时来看,他这种最后的坚持(礼仪)似乎也有可取之处,且因此而死也没后悔,有种悲壮色彩。

第一:鲁庄公个人原因.鲁庄公时政治清明,百姓爱戴,受人尊敬.贵为一国之君,还没有架子,能够请教曹刿,并且相信他.

第二: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慨.以正义之师对抗齐国的不义战,

第三:曹刿的原因,他正确的分析了形式,认为齐军气势正盛,应该坚守不出,待齐军气势三鼓过后士气已经衰竭以后才出击.战后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去追击.保证了己方不被偷袭.手机上纯手工打造.选我的吧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