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屈原年少出仕,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可谓才华横溢,深得怀王之宠。此间,屈原极力举能荐贤,使庙堂之上一时“兰桂齐芳”。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欲施行美政,应是志在必得,却落了个屡见贬逐,只能忧愁幽思于汨罗江畔,以至于自沉汨渊,只留下千年之后江面上的龙舟翩翩,我不禁为这位妙才深感悲哀——屈原虽可谓妙才,但并非明哲。为何这么说,这就得从“屈原之死”说起。
《离骚》中的屈原,始于出生,终于**。屈原之死,引来后世学者的纷纷议论。有“殉君说”、“尸谏说”、“殉国说”、“精神崩溃说”、“洁身自好说”等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论道:“其后楚日以削,后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里,司马迁把屈原之死与楚国之亡联系了起来,虽说不无夸大,但屈原之死宣示了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阶级才能避免沦亡的命运。司马迁的评论,当然也赋予了他本人的感情和价值取向,着力凸现的是理想文人的现实意义。
班固在《离骚序》中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班固对屈原的不满亦是相当有名的。严格来说,班固对屈原一直很尊敬,主要不满的就是屈原的**。班固通过正统儒家思想的思路来批判屈原,认为**不符合儒家行为方式。屈原的**,在班固的眼中成为一种自恋的追求完美的表演,这样说不免过分,但班固的确凸现了屈原之死的负面意义。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故可任性孤行也。”这里,王夫之强调的是屈原以死明志的人格态度。由明入清的王夫之,深感时代变迁对人格坚守的巨大影响。王夫之的评论,着力凸现的是理想文人的完美人格。
王夫之的**是有道理的,屈原的人生是追求“美”的人生,在现实政治中要求推行美政,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形象的完美,在精神生活中追求人格理想的完美。可以说,追求“美”的人生是容易有“**”倾向的。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追求美的人生,就是“要面子”的人生。一般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在追求“美”的人看来,宁愿“好死”也不愿“赖活着”。
围绕着屈原之死展开的这种种论述是各有其道理的,也都不能说服所有人。但如果我们从分析他的《离骚》入手,是否会有另一番理解呢?因为《离骚》创造的不仅是一种歌辞,而且是一个艺术世界。
首先,《离骚》创造了一个美好的象征的世界,这个世界表现的是屈原个体精神的张扬和个体品质的自我珍惜。香草象征着屈原的高洁品质,恶草象征着对小人的憎恶;而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屈原自喻,或者是屈原追求的对象。屈原坚贞高洁的形象就是在这香草美人的象征中树立起来的。
第二,《离骚》描摹了一个黑白颠倒、君主昏庸的现实世界。屈原的悲伤在于,这个混浊的世界恰恰是他的故乡楚国。所以,他对君主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根本上都包容在对故乡的感情之中。在这个世界里,小人当道,君主被蒙蔽。这个现实的世界是《离骚》最具震撼力最具批判力的场景,也是整首歌辞的底色。
第三,《离骚》还创造了一个瑰丽神奇的神话世界,抒情主人公的远游、求女等活动都是在这个世界中展开的。这个神话的世界是屈原完美理想的化身。因此,神话中的抒情主人公显得无比强大,这就折射出屈原对个体张扬个体自由的无比渴望。神话中一次次的求女,则象征着屈原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这三个世界加起来,就是《离骚》的世界,即象征世界、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但这三个世界在《离骚》中不是归于毁灭,就是变得黑暗,三个世界的理想其实都破碎了。这就导致了屈原的**: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算了吧!国里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又何必一定要留念乡关?既然不能协助明君推行美政,既然人生不能完美,那我就不如死去依就水居的彭咸。
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的**,既是无奈的选择,亦是时势的必然;既是个人理想的一朝破灭,亦是理想的执著坚持;既是个体生命的受挫,亦是个体精神的解脱;既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又有忠于国家民族的大无畏情怀。种种因素,交织在屈原**的事件中,使之复杂而又令人感动。
有人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屈原的**就是《离骚》的悲剧;屈原的**,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我们且不去论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却不能忽视:我们对于屈原的过分狂热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楚国牺牲了青春,甚至后来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却是楚王的质疑、奸人的诬陷,和两次的放逐。下面我整理《屈原》 读后感 范文 ,欢迎阅读。
《屈原》读后感范文1
是夜,四周寂寥无声。我捧着手中那本名为《屈原》的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屈原,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的伟大,在于他“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的高洁品格;在于他“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的无私品行;在于他“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的忠贞和知难而上的精神;更在于,他创作了许许多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平里,他的家族与楚王同宗,是王族的一支。屈原虽出生贵族,却有着橘树般坚贞不变和爱民如子的品格,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之益事。“米仓口”之事与挖掘“照面井”便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胸怀与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志向,而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后人对屈原深切爱戴和无比敬仰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需要屈原这样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天下的人,今天创建和谐的小康社会更是需要像屈原这样有担当之士。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弱冠而为官,他在政治、外交上都有着较强的能力,曾一度解决楚国与齐国的外交问题。他为楚国的发展和强大而劳碌奔波,倾心效力,却因改革触犯了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被暗算,受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在身心俱疲之下,他仍以大局为重,出使齐国,直谏楚怀王,表现出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无比豁达的心胸。作为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屈原尽心尽力,他身上表现的诸多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伟大中华民族之复兴需要这种时代精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怀王客死秦国,新君顷襄王又昏庸无能,加之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流放,屈原的心,已然绝望。他恨君王不辨是非,听信谗言;他恨那些小人不顾国家利益,争权夺利。他内心有着极度的痛苦却无处宣泄,只能以创作来书写自己的心情,《九歌》《离骚》?一部部作品被屈原创作出来。在屈原流放江南后不久,楚国国都失陷,当这国土沦丧的消息传到屈原之耳时,内心之痛苦难以言表,他只有清白以直死,最后在汨罗江满怀忧愤之情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他那不朽的诗篇,他那忠君爱国九死不悔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光照明月的巨人,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屈原之死,可歌,可泣,更是可悲?
屈原的一生,都在为楚国而奔波,却终是斗不过腐朽黑暗的邪恶势力。他们不求国家发展,只为了个人的私利,把国家引入了灭亡的境地。这是屈原官途的悲剧,更是楚国人民的悲剧。若贵族势力眼光能看远一点,屈原的命运便不会如此多桀,楚国的下场也不会如此悲惨,历史也可能因此而更改。有开明清廉、勤政爱民的执政者是国之幸民之福,在当今只注重私利的背景下,传承屈原精神更是刻不容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即是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做的便是传承屈原 文化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认真学习,学好知识充实自己,为铸就“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而努力!
《屈原》读后感范文2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 教育 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现象,我都能制止。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出贡献。
《屈原》读后感范文3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令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屈原》读后感范文4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心中一直追求的生的意义。
乌江畔,他完全有机会偷生,只要他渡过乌江,便可以保留住性命,可他没有,决然选择自刎,剑滑过他的颈脖,没有丝毫犹豫,顿时鲜血如火红的花瓣洒到刘邦的身上,他笑了,或许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傻瓜,莽夫之举,但他永远都不会后悔,因为死是他此刻最值得骄傲的我事,他的死庄重而高调。
尊严是一个人或者最起码应该有的东西,他比黄金还重要,他比官爵更重要,他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坚信,尊严将是一个人成为仁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尊严,才能在事业上,亲情上,亦或是爱情上成为一个成功者,倘若没有尊严,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个民族的尊严更为重要。面对外辱,中国人不卑不吭,从来没有人屈服过,1937年,日本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尊严,然而中国并没有屈服,尽管当时人力物力都处于极度匮乏的,中国人依然捍卫自己的民族的尊严,于是中国胜利了。现在,面对钓鱼山问题,日本仍然不肯罢休,经荒诞的想到要用钱来买领土。**已联合发表声明,如果日本仍然不放手,中国将会采取 措施 ,后果由日方一力承担。中国的尊严不能失,中国人也不允许。
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屈原》读后感范文5
读完《屈原》后,屈原的悲伤是我感同身受。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相关 文章 :
1. 屈原离骚读后感想优秀作文
2. 屈原《离骚》读后感800字作文
3. 原创文学|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爱情文学|儿童文学在线阅读
4. 离骚读后感范文1000字
5. 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